1918年3月2日 - 5日
柏林无忧宫内,壁炉里的火焰驱散了初春的微寒。
威廉皇帝站在巨大的战略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多瑙联邦解体后那片色彩斑驳、战火纷飞的区域。
在经过与总参谋部、外交部长达数小时的缜密权衡后,他最终拍板定案。为了确保帝国东南翼的多瑙河区域的长期稳定,防止该地区因奥匈崩溃而彻底碎片化,并产生可能波及德国利益的不可控混乱,他决定支持卡尔一世有限度的、以哈布斯堡名义重整河山的尝试。
但前提是,这把“哈布斯堡的旧剑”必须被重新锻造,其剑柄必须牢牢握在柏林的手中。
“我们不能坐视中欧变成一个永无宁日的巴尔干,所以我们需要一场闪电战,来解决奥地利的麻烦,小希…咳咳…邓尼茨上尉闪电战是这么玩的。”林晓对侍立一旁的副官卡尔·邓尼茨上尉说道,语气冷静而决断。
“卡尔表弟的幻想可以存在,但必须在帝国的框架内,我们需要一个稳定、听话的缓冲区,而不是一群互相撕咬、随时可能引来外部狼群的野狗。”
帝国的战争机器,尽管重心仍在全球,但其一部分齿轮再次高效地启动起来,目标直指中欧:大量被标记为“淘汰”或“训练用途”的德军装备,从巴伐利亚、西里西亚等地的储备仓库中被紧急调出,通过昼夜不停的铁路运输,源源不断地运往维也纳。
这支物资洪流包括:超过五万支保养良好的毛瑟98步枪、数千挺MG08/15轻机枪、数百支早期型号的MP-18冲锋枪,以及超过三百门77mm野战炮和105mm轻型榴弹炮,配套的弹药更是以列车专列计算。
同时,一批经验丰富、政治上可靠的德军士官和基层军官,被以“退役志愿者”或“军事顾问”的身份,秘密编入正在维也纳及周边地区重新组建的“奥地利皇家军团”中,充当中坚骨干。
为了确保此次军事行动的高效和绝对服从柏林的战略意志,帝国派出了一个堪称豪华的、星光熠熠的军事顾问团:海因茨·古德里安元帅这位装甲战与闪电战理论的狂热推崇者,负责指导并实际策划对捷克军团的主要突击,他将在此检验其“集中、速度、纵深”的作战理念。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 以其精妙的迂回包抄和机动作战思维着称,被派往布达佩斯,协助濒临崩溃的匈牙利方面应对东线罗马尼亚的威胁,稳定战局。
费多尔·冯·博克中校 这位以严谨、细致和卓越战术执行力闻名的年轻军官被破格重用,具体负责指挥加强给奥军的小型装甲突击部队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 – 凭借其在东线和巴尔干的赫赫战功以及无可置疑的资历和威望,这位老帅坐镇维也纳,负责协调各方关系,震慑潜在的不满声音,并代表帝国与卡尔一世进行最高级别的沟通。
这些名将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远超对手的先进战术思想,更象征着德意志帝国钢铁般的意志已经不容置疑地降临于此。
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当卡尔一世看到古德里安那锐利而充满自信的眼神,以及那份由柏林总参谋部草拟、细节周密的作战计划时,他既感到一阵兴奋,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帝国棋盘上一颗更重要的棋子,而非真正的棋手。
1918年3月6日 - 10日
得到人员和装备强力补充、实质上已由德军顾问团主导指挥的奥地利军队,在经过短暂而高效的适应性训练和部署后,于3月6日黎明,在北部边境向昔日盟友——捷克——发动了代号为 “春醒” 的闪击战。
黎明时分,炮火准备: 密集的105mm和150mm榴弹炮火,如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猛烈砸在捷克军团位于林茨以北的防御阵地上,重点摧毁其预设的机枪火力点和通讯枢纽。
炮火延伸后,博克中校指挥的德奥混合装甲先遣队(80辆“野狼”/“鬣狗”坦克引擎轰鸣,排成楔形攻击队形)如同钢铁巨兽,从弥漫的硝烟中猛然冲出。
与此同时,天空中传来令人心悸的尖啸,数架涂铁十字标志的“游隼”俯冲轰炸机作为战术支援如同秃鹫般扑下,对残存的捷克坚固据点进行精准打击。
坦克群无视小股抵抗,利用其火力和机动性,迅速在捷克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大的缺口。
紧随其后的卡车运载的摩托化步兵和奥地利皇家军团主力,则沿着装甲部队打开的通道,不顾侧翼安全,以最大速度向东北方向迅猛穿插,目标直指摩拉维亚的工业与交通重镇——布尔诺。
古德里安通过无线电,不断向前线指挥官强调:“速度!速度!还是速度!不要停下来清理残敌,留给后续步兵!你们的任务是布尔诺,是切断他们的交通线!像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他们!让敌人陷入混乱和恐惧!”
捷克军队完全没料到会遭受来自“盟友”奥地利的如此凶猛的装甲突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