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一支笔,在图纸上边画边说: “基于‘野狼’的设计,我们需要一种更强的坦克,代号‘狼王’”
“火力:换装一门更长身管的75毫米L/40甚至L/48坦克炮!初速更高,穿甲能力更强,也能发射高爆弹。”
“防护:主要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25-30毫米,采用表面渗碳硬化技术。整体布局优化,减少垂直面,采用倾斜装甲的概念(他努力用当时的语言解释‘倾斜安装钢板以增加等效厚度’)。”
“机动:换装更强劲的300马力以上的汽油发动机,预计最大速度提升至30-35公里/小时。”
“通讯:为所有坦克强制配备改进型车载无线电!我要每辆‘狼王’都能相互通话,并能与步兵和炮兵沟通!”
“可靠性:简化部分结构,增强关键部件的强度。我要它的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比‘野狼’提高一倍!”
工程师们飞快地记录着,脸上露出既兴奋又感到棘手的神情,皇帝的要求总是如此超前而苛刻。
“但是,陛下,”一位克虏伯的工程师谨慎地发言,“这样的坦克重量可能会大幅增加,超过25吨甚至30吨,对发动机和悬挂是极大的考验,而且通过性…”
“那就去解决它!”林晓打断他,“材料、工艺、设计!我要的是结果!‘狼王’必须成为未来战场上无可争议的霸主!”
接着,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 “同时,我们需要一种更小、更便宜、速度更快的坦克,用于伴随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侦察,追击溃敌。代号‘鬣狗’(Hy?ne)轻型支援坦克。”
“重量:控制在10-12吨左右。” “火力:一门37毫米高速炮或20毫米机关炮,加上1-2挺机枪,主要对付软目标、轻型工事和敌军步兵。”
“防护:能抵御机枪子弹和炮弹破片即可,正面15-20毫米。” “机动:速度要快,至少45-50公里/小时!良好的越野能力。”
“它的定位是‘狼群’的助手,数量要庞大,像鬣狗一样蜂拥而上,撕咬猎物。”
古德里安的眼睛亮了。“陛下!这太棒了!‘狼王’突破,‘野狼’扩大,‘鬣狗’清剿和侦察!这将形成完美的装甲梯队!”
会议结束后,德国最顶尖的工业和技术力量再次被动员起来,围绕着“狼王”和“鬣狗”的蓝图,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
战争的形态,在林晓这只“蝴蝶”的扇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嬗变。
德国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其盟友,也改变了他们的处境和策略。
罗马尼亚王国,作为同盟国的新成员(在德国承诺给予特兰西瓦尼亚等领土后加入),原本希望在俄国崩溃后能趁机捞取更多好处。
但看到德国“皇帝之锤”展现出的恐怖实力后,布加勒斯特的立场变得更加微妙,一方面,他们庆幸自己站对了队,开始更加卖力地向德国提供其急需的石油和粮食,换取德国的工业品和军事保护。
另一方面,王室和政府内部也对德国过于强大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丝隐忧,担心完全沦为德国的经济附庸和卫星国。(林晓:那倒不会,后期直接成为了多瑙联邦的经济附属卫星国。)
他们的军队战斗力有限,主要在边境地区对残存的俄军保持压力,并警惕地注视着俄国内战的蔓延。
奥匈帝国,则处于一种虚弱的兴奋之中,意大利战线的辉煌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威望,暂时压制了国内汹涌的民族矛盾。
年轻的卡尔一世皇帝声望达到顶峰。但帝国的内在脆弱性并未改变,军队虽然在前线取得了进展,但严重依赖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指挥体系。
后勤依然混乱,多民族部队的协调问题多多,现在,奥匈的主力正忙于巩固在意大利北部占领的土地,并试图向南推进,逼迫意大利彻底投降,几乎无力在其他战线提供更多帮助。
维也纳的狂欢之下,是深深的疲惫和对柏林日益加深的依赖。
奥斯曼帝国,则继续在其“疯狗”式的道路上狂奔。恩维尔·帕夏等青年土耳其党人看到德国的胜利后,更加坚信德意志帝国将是未来的主宰。
他们一方面继续向德国索要更多的资金、武器和军事顾问,另一方面,更加激进地推行其“泛突厥主义”梦想。在高加索,土军趁着俄国内战混乱,不断向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方向渗透,与当地的民族主义武装和布尔什维克游击队发生激烈冲突,目标是夺取巴库油田。
在中东,他们继续与英国的阿拉伯起义军和来自埃及的英军拉锯,但缺乏现代装备和机动能力,战局僵持。
柏林对这位贪婪而冒进的盟友头痛不已,既需要它牵制英国的力量,又不得不持续输血,并时刻担心其过度冒险会导致战线崩溃。
西线爆发的大规模装甲战及其初步结果,通过战地记者和外交渠道,也迅速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