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伊松佐河前线。
尽管罗马尼亚的加入带来了鼓舞,但意大利战线的僵局却依旧令人头疼。
奥匈军队在皮亚韦河畔挡住了意军的反扑,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
心理战虽然持续削弱着意军的士气,但无法替代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战线从阿尔卑斯山麓一直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滨,陷入了血腥而昂贵的消耗战,双方隔着泥泞的河滩和陡峭的山崖相互对视,用无数的炮弹和生命换取微不足道的阵地得失。
帝国的目光投向了这里,寻求打破僵局的新方法。常规的正面进攻代价太大,而一个更大胆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对意大利后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制造恐慌,瘫痪其后勤。
这项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那颗刚刚被皇帝嵌入帝国机器的新“牙齿”——奥托·斯科尔兹内身上。
1916年5月中旬,的里雅斯特港外,某秘密潜艇基地。
斯科尔兹内少尉(他保留了军衔,但档案已转入一个不存在的单位)和他精心挑选的六人小队(成员来自工兵、爆破手、语言专家),如同幽灵般从一艘悄然靠岸的U型潜艇中钻出。
他们穿着意大利军服或平民服装,装备着最新式的紧凑型爆破装置、无线电和伪装身份文件。
任务目标:渗透进的里雅斯特港(意大利重要军港和补给中心),识别并摧毁关键码头设施、铁路调度站或油库。
斯科尔兹内冷静得如同冰原上的岩石。他迅速核对地图和记忆中的情报,用手势无声地指挥小队利用夜色和阴影移动。
他们绕过意大利巡逻队,巧妙地利用排水管道和货堆区,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般渗入了防卫森严的港口区域。
行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他们几乎与一队意大利宪兵迎面撞上,斯科尔兹内立刻用流利的、带着威尼斯口音的意大利语(他突击学习的成果)假装成醉酒的水手,胡言乱语地纠缠对方,为队友的隐蔽创造了宝贵时间。
另一次,在安置炸药时,差点触发了一个隐蔽的警报传感器,全靠斯科尔兹内惊人的反应速度和一把特制的绝缘钳化解了危机。
最终,他们成功在预定目标——一座重要的浮动船坞和一条连接前线的铁路侧线——安置了高能炸药。
斯科尔兹内设定了延时起爆装置,然后带领小队按预定路线悄然撤离。
几小时后,的里雅斯特港内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浮动船坞严重受损,铁路线被炸断,港区陷入一片混乱!
虽然未能完全瘫痪港口,但这次大胆的敌后破坏行动成功制造了巨大的恐慌,迫使意大利人抽调宝贵兵力加强后方安保,并暂时扰乱了其对前线的补给。
斯科尔兹内小队在预定汇合点被潜艇接走,无一损失。
行动报告被直接呈送皇帝案头。这次成功的初试锋芒,证明了特种作战的价值,也标志着奥托·斯科尔兹内这个名字,开始进入帝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亚得里亚海的暗流下,一条新的、非常规的战线被悄然开辟。
当东南欧的棋局和暗影行动在进行时,西线依然是帝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整个春季,西线德军都在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紧张、最彻底的战略调整和兵力集结。
从东线源源不断运回的师团,在经过短暂休整和换装(补充“野狼”坦克、MP18冲锋枪、迫击炮等新式装备)后,被秘密部署到从北海沿岸到瑞士边境的漫长防线上。
然而,这次部署的核心,不再是平均分配兵力,而是遵循着“皇帝-鲁登道夫-古德里安”所倡导的“重点突击”理论。
法国,比利时边境,某处高度机密的集团军群司令部。
巨大的沙盘上,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箭头组成的钢铁拳头模型,正指向法国北部的一片区域。这里将是即将到来的、代号为“皇帝之锤”的超大规模攻势的预定突破点。
选择这里,是因为地形相对开阔(尽管仍有不少河流和村庄),便于装甲部队机动,且是英法防线的结合部,相对薄弱。
· 兵力集结: 超过150个最精锐的师(包括大量突击师和大德意志装甲师)被秘密集中到这个相对狭窄的正面。兵力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物资囤积: 成千上万吨的弹药、燃油、食品、药品被囤积在靠近前线的隐蔽仓库和铁路侧线上。
工兵部队疯狂工作,修建新的进攻出发阵地、炮兵掩体、和前进机场。
· 战术演练: 古德里安将军奔波于各装甲部队之间,不厌其烦地演练着他的“闪电突击”战术。
步、炮、坦、空的协同被要求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新到的“朱雀”俯冲轰炸机中队与地面部队进行了多次实兵合练,那死亡的尖啸声已成为进攻演练的背景音乐。
· 欺骗佯动: 为了迷惑敌人,德军在其他战线(如香槟地区、凡尔登方向)进行了频繁的无线电通讯、部队番号伪装和假的进攻准备,试图让法军统帅部错误判断主攻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