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底层青年。
二十五岁,在洛杉矶郊区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做收银员,当然搬货卸货也是他。
真当美国梦是给你底层做的吗,想屁吃呢。每个国家底层都是一样的牛马。
每天晚上,麦克都要看着那些醉汉踉踉跄跄地买烟、买啤酒,还得忍着打瞌睡清理货架。
生活一成不变,工资低得离谱。
麦克偶尔的乐趣就是下班后窝在出租屋里看恐怖片——那种血浆横飞、黑暗压抑、能让他暂时忘掉现实。
这几周,他也被王轩大规模的宣传吸引到了。
在网上,在电视,全都是一部新电影的名字——《电锯惊魂》。
说实话,麦克也有点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毕竟有人说这是真实案件改编的。
有人说片子太恐怖,以至于纽约警方都出面澄清不是犯罪录像。
还有人说,结尾反转会让人“从椅子上跳起来”。
麦克这种肥宅,就是喜欢追社会热潮,你问他为什么非得追潮流,可能是因为这种行为能让麦克感受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吧,毕竟人是需要存在感的。
“生活太平淡了,”
他对女朋友凯特说,“我想看点能让我心跳加速的东西。”
凯特白了他一眼:“你要是想心跳加速,不如去多打两份工。”
到了电影上映那天——2004年7月15号。
麦克一整天都在看时间。
终于熬到下班,他匆匆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T恤,打电话问凯特要不要一起去看午夜场。
“我才不要半夜被吓个半死。”
“可这片在网上都爆了啊!”
“爆你的头啊,关我屁事,自己去吧。”
麦克苦笑,还是决定一个人去。
午夜十二点,他买了桶爆米花和一杯可乐,踏进了AMC影院。
这是个老影院,屏幕有点泛黄,座椅松松垮垮。
可他喜欢这种味道——油腻、陈旧、带点霉气。
真正的恐怖片就该在这种地方看。
灯光一暗,全场瞬间安静。
开场几分钟,画面一黑,一个男人在昏暗的地下室醒来,水声滴答,墙壁上爬着霉斑。
当电锯的声音第一次响起时,麦克浑身一震。
那种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直钻人心——他感觉自己的指甲都要抠进座椅里了。
一个小时过去,影院里有人轻轻尖叫,有人掩面,有人低声骂脏话。
而麦克整个人已经沉进去了,他的脑子在嗡嗡作响,心跳得几乎盖过了音效。
直到——结尾那一刻。
当那具“死尸”慢慢站起来,镜头拉近,音乐骤停,地板咯吱作响——
麦克瞳孔猛然放大。
他整个人从椅子上坐直,嘴张着,却发不出声音。
——原来是他。
原来这整个地狱般的游戏,从头到尾都在对他们的玩弄。
灯光亮起时,麦克还没回过神。
他坐在原地,双手微微颤抖,脑子里反复闪回那句冰冷的声音:“Game Over。”
走出影院,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
凌晨两点的街上空无一人,风吹过路灯下的广告牌——上面正是那张熟悉的电锯海报。
麦克站在那儿看了很久,然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直接上了IMDb。
他打下短评:“史上最震撼的结局。10分,不接受反驳。”
又在烂番茄、AOL论坛、雅虎电影区都发了帖子: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普通恐怖片,你就大错特错。”
“电锯不是血腥,是逻辑。”
“我靠,这反转太牛了,导演绝对是天才。”
他写到凌晨四点,越写越兴奋。
第二天上班时,顾客一进门,他就忍不住推荐:“伙计,你得去看《电锯惊魂》,我发誓你会被吓疯的。”
有人笑着说他中邪了,有人真的接受了他的建议去看电影。
三天后,他发现便利店隔壁的理发师居然也在聊这部片:“听说那结尾能吓死人。”
麦克心里暗爽:这都是他传播的结果。
他甚至跑到学校门口,和一群学生聊天,装作不经意地说:“《电锯惊魂》啊,那片结尾神了。”
学生们瞪大眼:“真的假的?比《惊声尖叫》还吓人?”
“甩它十条街。”
麦克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影迷,居然能在这场浪潮中掀起涟漪。
一个星期后,他终于再次拉着凯特去看。
“你不是说不看吗?”
“你最近整天念叨它,我倒要看看到底有多吓人。”
这一次,他坐在女朋友身边,看着她从淡定到紧张,从掩面到惊叫。
当片尾那一幕再次出现时,凯特惊得整个人都缩成一团。
电影结束后,她久久不语,出了影院,才轻声说:“你说得对,这片……太吓人了,而且导演真是个天才。”
麦克笑了,笑得有点骄傲:“我说吧,这片不只是恐怖,是天才的游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