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楼的晨光刚破雾而来,就被廊下悬着的红绸拦了去路——那些红绸被竹窗的棂格切割成无数狭长的光带,晨露顺着绸面的暗纹往下滑,坠在窗台上摔成细碎的银星,剩下的光则织成纵横交错的金网,带着刚浸过晨雾的微凉,一寸寸漫过地面的竹席,绕过桌脚的红木梳,最终尽数缠上肖雅身上的红嫁衣,像要把这抹红焊在晨光里。
那嫁衣是仰光头道桑蚕丝织就的,面料带着刚浆洗过的挺括,却又柔得能顺着身体的曲线流淌,莹润的柔光不是平铺直叙的亮,是从每一根丝线深处透出来的,像藏着一捧揉碎的落日。红得浓烈又带着股逼人的鲜活——比澜沧江汛期时被冲刷的红土更沉,红得发暗却不凝滞;比正月里炸响的鞭炮碎屑更烈,带着烟火气的灼热,却又裹着桑蚕吐丝时的温润,转动间,丝线上掺着的细金碎末跟着流动,像银河淌在裙摆上,亮得细碎又扎眼,晃得人不敢直视。
领口的并蒂牡丹绣得堪称绝笔,花瓣层层叠叠堆了七重,最外层的花瓣舒展着,边缘用最细的孔雀金线勾了三圈棱,线细得像蛛丝,在光下泛着冷幽幽的亮,不仔细看,竟像花瓣自己透出的锋芒;往里的花瓣一层比一层紧凑,到最中心的花芯,花瓣细得像睫毛,针脚密得能数出每平方厘米三十六针,和桑蚕丝的经纬严丝合缝,不凑到鼻尖前深呼吸,根本寻不到线头的痕迹——那是陈老裁缝戴着三层老花镜,一针一线绣了整整七个日夜,指尖被绣花针扎破了三次,血珠滴在丝线上,晕开的淡红都被他巧妙绣进了花瓣的褶皱里,成了最自然的过渡色,让那牡丹看着像刚从枝头摘下来,还带着晨露的湿意和血脉的温度。
花心处缀着三颗指甲盖大小的淡水珠,是肖云海托勐腊河上最有名的渔翁阿贵,潜到三丈深的河底蚌壳堆里,翻找了三天三夜才寻到的。珠身没经过半点打磨,带着河泥的微凉和水草的清润,天然的弧度里裹着一层淡淡的粉晕,像刚酿好的芒果蜜,稠得能拉出丝;又像肖雅眼角未干的泪,在晨光里转着圈,映出供桌后“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暗红影子,映出孙慈鬓边的白发,也映出竹窗外一闪而过的黑影——那黑影贴着竹墙滑过,快得像风,却在窗纸上留下一道极淡的划痕,像指甲划过,和牡丹花瓣上的金线冷光撞在一起,透着股说不出的寒意。
桑蚕丝的触感滑过肖雅的指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像有细蛇顺着皮肤爬过。她下意识地攥紧裙摆,丝缎被攥出深深的褶皱,松开时,那些金碎末还粘在指腹上,亮得刺眼,却掩不住指缝里渗出的细汗——那汗是凉的,混着嫁衣上淡淡的丝线味,还有远处隐约飘来的、不属于红烛和檀香的冷香,让这满室的暖意里,忽然掺了点扎人的紧张,像晨光里藏着的针,轻轻刺着皮肤。
孙慈正踮着脚,后腰微微弓起,像株被晨露压弯的芒果树,专注地给女儿系凤冠的系带。她的指尖带着常年揉面、洗衣、打理橡胶林磨出的薄茧,糙得像浸过红土的砂纸,可在触到凤冠鎏金底座的瞬间,力道突然放轻,轻得像拈着一片晒干的芒果叶,生怕稍一用力,就把这宝贝碰碎了——那鎏金层薄得像蝉翼,是老银匠用鎏金工艺反复镀了三遍的,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暖光,却也脆得禁不起半点磕碰。
这顶凤冠是肖云海托了三层关系,才请到景洪最有名的老银匠打造的,整整耗了三个月。底座是纯银镂空的缠枝莲纹样,藤蔓蜿蜒缠绕,盘出“生生不息”的吉祥纹路,每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莲叶都雕出三道清晰的脉络,叶尖还凿着针尖大的小孔,透着巧夺天工的匠心;藤蔓交错的节点处,嵌着七颗圆滚滚的淡水珠,是和肖雅嫁衣花心同源的河蚌珠,最大的那颗坠在额前正中央,比小指甲盖略大些,珠身带着河底水草的清润,在晨光里转着细碎的光,像藏着一汪迷你的澜沧江,能映出孙慈鬓边的白发和肖雅泛红的眼角。
肖雅刚微微抬了抬下巴,想让母亲系得更舒服些,额前的大珍珠就轻轻撞在旁边的小珠上,“叮铃——叮铃——”的轻响瞬间漫出来。那声音脆得像山涧里淌过鹅卵石的泉水,清冽又悦耳,却在这过分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盖过了窗外竹叶“沙沙”的轻响,也盖过了远处隐约传来的、极淡的木屐摩擦红土的声音——那声音又轻又密,像无数只蚂蚁在爬,顺着空气钻进来,让人后颈发紧。
“慢点抬下巴,”孙慈的声音软得像浸了蜜的椰肉,刻意放得更轻,怕惊扰了什么似的,指尖系系带的动作又慢了半拍,丝线在她指间绕了两圈,打了个紧实又不硌人的结。她眼里含着化不开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疼惜,可在目光扫过女儿微微隆起的小腹时,瞳孔轻轻缩了缩,那笑意里悄悄掺了点不易察觉的凝重,像被晨雾蒙住的星光。指尖轻轻拂过女儿鬓边的碎发,指腹蹭到一丝微凉的汗,心里猛地一紧——肖雅平时胆子小,受了惊就会冒冷汗,今天却没说半个“怕”字,可这藏不住的细汗,还是暴露了她的紧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