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将军,边境戒备,尤其是东线,需再加强。严防虫达、王勇部借机生事。对四方馆及胡儿住所,加派暗哨,既为保护,亦为监控,绝不可出任何纰漏。”
“此外,”李凌看向李玄业,语气转为温和,“业儿,明日为父接见河西部落护送贵戚,你随我一同出席。接见后,你可由公孙先生陪同,去四方馆看看那些胡儿,与他们说说话,看看他们所学所感。外交之事,不仅在于文书往来,更在于人心向背。你要用心观察,体会其中微妙。”
【系统提示:宿主面对复杂的外交局面与邻邦的责难,采取“据理力争、抢先报备、争取奥援、实地疏导”的组合策略,并巧妙将实战案例转化为继承人的教学素材,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与长远的教育眼光… 宿主状态:于多重外部压力下从容应对,化挑战为机遇,并深化对继承人的实践培养,统治策略更显圆融与深远…】
计议已定,北地郡府迅速行动。周勃起草的回复公文,义正词严又留有余地,很快发往朔方。公孙阙则通过隐秘渠道散播消息,并撰写了措辞巧妙的奏章,派快马送往长安。高顺加强了边境和城内的安全部署。
次日,李凌在王府偏厅接见了河西休屠、浑邪部的护送贵戚。接见时,李玄业身着锦袍,安静地坐在父亲下首,观察着父亲如何与这些身着异域服饰、言语需经翻译的胡人贵戚交谈。李凌态度雍容,语气温和而坚定,既表达了对河西部落善意的欢迎,也强调了教化胡儿、共促边贸安宁的初衷,并巧妙地将朔方的责难转化为对“共襄王化”事业的阻碍,令胡人贵戚深感北地的诚意与强大。
接见结束后,李玄业在公孙阙的陪同下,来到四方馆。馆内烧着暖炕,颇为温暖。胡儿们正在译官和学官的指导下,笨拙地练习书写汉字,或好奇地摆弄着算筹。见到世子前来,在学官提示下,他们有些慌乱地行礼。李玄业按照父亲和公孙阙事先的教导,温和地让他们起身,用简单的汉语问候,并让侍从分发了一些糕点。虽然语言不通,但孩子们的天性很快让气氛轻松起来。李玄业仔细观察着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胡儿,看他们对汉地事物的新奇与努力适应,心中对“教化远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公孙阙在一旁低声讲解:“世子请看,让其习我文字,知我礼仪,久而久之,其心必向我汉家。此乃王道,胜过千军万马。”
与此同时,北地对朔方的回复以及抢先呈送长安的奏章,开始发挥作用。虫达接到回复,见李凌不仅毫不退让,反而反将一军,且得知此事已通禀长安,心下虽恼,却也不敢再大肆声张,只得暂时偃旗息鼓。而长安方面,太尉周勃(灌婴侯)在接到北地奏章后,对李凌“教化胡儿、安定西陲”的举措颇为赞赏,认为此乃边将应有之责,反而对虫达的斤斤计较有些不满,私下予以申饬。
消息传回狄道,李凌对诸臣道:“虫达此番发难,虽未得逞,然亦提醒我等,西联之策,需步步为营,谨防小人作梗。对待河西胡儿,需真心教化,使其成为沟通之桥梁,而非授人以柄的隐患。”
整个十二月,河西子弟在狄道的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李玄业也依照父亲吩咐,每隔几日便会在公孙阙陪同下前往四方馆,有时观看他们学习,有时听译官讲述草原风俗,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也对父亲“怀柔远人”的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岁末将至,狄道城内外虽天寒地冻,但王府之内,因妥善处理了胡雏入汉与朔方责难两件棘手之事,气氛反而显得更加沉稳凝重。李凌知道,与河西的关系,以及应对朔方的博弈,都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步。而这个冬天,让年少的世子亲身经历了外交的复杂与微妙,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三年冬,北地纳胡裔为学,朔方疑之,靖王凌奏对得宜,事遂解。”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三年十二月,河西休屠、浑邪部遣子弟二十余人至狄道游学。朔方虫达责难,凌公据理驳斥,并奏报长安,获太尉周勃嘉许。凌公令妥善安置胡雏,施以教化,并携世子玄业观其行,授以怀远之道。”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纳远裔,施教化,破谗言,圣嗣习安邦之术。”
* 北地秘录·凌公抚胡授子:“羌胡子弟入狄道,虫达发难,李凌巧辩安抚,化险为夷,并引世子观外交,启其智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