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的黎明,晓光初破。
上京城承天门外,文武百官早已按品阶肃立。
今日的朝会,因着昨日西北军报的余波,每个人都格外凝重。
"鸣鞭——百官入朝——"
随着司礼太监的唱喏声,众臣整肃衣冠,鱼贯步入紫宸殿。
李允贤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如水,仿佛昨日与高明远的争执从未发生。
卢秉权率先出列:"陛下,臣有本奏。今岁户籍统计已毕,天下共三百二十八万四千户,较去岁增二万七百户。然..."
“然各道州县皆报,隐户、逃户之数较去岁又增三成。尤以河南、河北两道为甚..."
他顿了顿,继续道:"据查,多有农户为逃避赋税,举家投奔世家大族为荫户。更有甚者,勾结地方官吏,伪造田册,逃避丁税,所以臣上奏陛下户籍之策需调整。
皇帝微微颔首:"卢爱卿详细道来。"
"臣建议:其一,鼓励关中无地农户迁往山南道,每户授田百亩,免三年赋税;其二,严格核查勋贵占田,逾制者依法处置。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这三点建议,每一点都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
"陛下,"高明远出列奏道,"迁民事关重大,恐引发民变。不如先从轻处置...
"高相此言差矣。"
卢秉权立即反驳,"关中地少人多,已是积弊。若不及早疏导,恐生祸乱。"
“可是陛下…那朝廷的税收…
“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地方吏治。可遣御史分巡各道,严查田册造假之事。"
"臣附议。"吏部尚书王珣接口道,"但治标更需治本。臣以为当减轻农户赋税,使其无需冒险投奔世家。"
李允贤沉吟片刻:"安抚民心为先,察使道巡检地方各州县,贪官除之,禀报于御史台,另准卢爱卿所奏。着户部拟定详细章程,十月前施行。"
他特意补充道:"迁民事宜,由卢爱卿亲自督办。"
然后,温景然接着出列:"陛下,据岭南道观察使奏报,此地土质肥沃,矿产丰富,然开化不足,实在可惜。"
他展开一卷地图:"安州确有铜矿三处,更有适合耕种之平原。若能开发,必成朝廷又一粮仓。
卢秉权:“然当地土司势力盘根错节,若要开发,恐生事端。"
高明远此时缓缓开口:"户部尚书说的在理,老臣以为,开发安州宜缓不宜急。可先设安州都督府,派驻精兵,同时选派能吏,以教化为主,开发为辅。"
皇帝深深看了他一眼:"高爱卿老成谋国。"
这时,吏部尚书王珣插话:"温尚书所言极是。然山南道地广人稀,缺乏管理人才。臣请增置州县,选派得力官员。"
“可是陛下,如今官员们人手不足,恐怕…
李允贤目光扫过众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科举出身的官员纷纷赞同,而世家出身的官员则面露难色。
赵旭庭见状,缓缓开口:"陛下,开发边界地区固然是好事,但选官用人更需谨慎。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准备明岁春闱,为朝廷选拔真才。"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是在转移话题。
皇帝不动声色:"赵爱卿有何建议?"
"臣请扩大明经科录取名额,同时加强对进士科的考核。另外..."
赵旭庭顿了顿,"臣建议主考官由德高望重之臣担任。"
“不过一切皆由陛下定夺。
这不就是明摆着让李允贤选他吗?他是礼部尚书?不就是德高望重的高官吗?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会像往常一样采纳赵旭庭这位心腹之臣的建议时,李允贤却话锋一转:
"朕记得,去年的状元燕勉之,现在翰林院任职?"
燕勉之急忙出列:"臣在。"
"朕看过你最近作的的《治国十策》,颇有见地。"
皇帝语气平和,"之前那个废太子的同党可是户部侍郎?抄斩之后位子一直空着,即日起着你兼任户部侍郎,协助卢爱卿处理户籍事宜。"
这个任命出乎所有人意料。
燕勉之虽是状元,但资历尚浅,直接提拔为户部侍郎,显然是要重用。
"另外,"皇帝继续道,"明岁春闱,由燕勉之担任同考官。"
赵旭庭、高明远的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如常。
接下来,朝会又处理了几件大事:
兵部奏请加强边防,皇帝准奏,但特意强调"量入为出";礼部奏请祭祀典礼,皇帝从简办理;刑部奏请复核大案,皇帝要求"务必公正"。
每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展现了皇帝的乾纲独断,又顾及了各方利益。
退朝后,百官三三两两走出紫宸殿。
退朝时,高明远面色如常,与同僚谈笑风生。但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出,他今日的笑容格外勉强。
"高相留步。"皇帝突然在殿门口唤住他。
高明远急忙转身:"陛下有何吩咐?"
"没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