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的黎明,紫宸殿外已经聚集了等候早朝的文武百官。不同于往日三五成群地寒暄,今日大臣们明显分成了几个小圈子,低声议论着昨夜宫中传出的消息。
"听说了吗?昨夜高相国与陛下在偏殿争执不下..."王珣压低声音对身旁的几位官员说道。
户部侍郎低声道:"听说太子又传来了军报,跑死了几匹骏马呢!高相主张立即对北狄外交施压,但陛下似乎另有考量。
"陛下这是要历练太子啊。"一位老臣捋须叹息,
"只是西北战事凶险,万一有个什么…皇子里倒是没有挑大梁的了。
“这是什么话,肃王和齐王都还是不错的,问题是东宫,刚刚成婚,如若太子有失,姜女成了遗孀,姜氏的那位后起之秀难辞其咎…恐怕太后、陛下会震怒…
众人的议论声在宫门开启时戛然而止,但彼此交换的眼神中,都明白今日早朝必将有一场风波。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丕斌的唱喏声刚落,高明远便率先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太子殿下八百里加急,西羯与北狄勾结,意图瓜分西域。臣恳请陛下立即遣使北狄,施压使其退兵。"
龙椅上的李允贤面色平静:"高爱卿以为,该如何施压?"
"可命陇右节度使陈兵边境,同时遣使告知北狄王,若再不退兵,我朝将断绝互市,关闭商路。"
皇帝轻轻敲着龙椅扶手:"高爱卿可知,北狄既已出兵,岂会因几句威胁就轻易退让?
"陛下!"
高明远提高声调,"此非寻常边衅,而是两国合谋侵略!若不出重手,只怕西北危矣!"
"正因如此,才更该让太子自行应对。"李允贤语气转冷,"若连这等局面都处置不了,将来如何治理天下?"
殿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支持太子的官员纷纷出列:
"陛下,太子殿下虽英明,但双拳难敌四手啊!"
"北狄三万铁骑非同小可,若不及早应对,只怕..."
反对太子的一派也不甘示弱:
"太子殿下统兵万余,若连西羯北狄这等小国都应付不了,岂不让人笑话?"
"正是要借此机会磨练太子,陛下圣明!"
两派争执不下,龙椅上的皇帝却始终面无表情。
站在皇子队列中的李承瑞低垂着眼帘,看似恭顺,实则将每个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
就在僵持之际,定国公薛远缓缓出列:
"陛下,老臣有一言。"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薛远是朝中老臣,素来以持重着称,但前朝的薛氏诸事,即使能力再强,在朝中也似乎是个透明人。
"薛爱卿请讲。"
薛远躬身道:"高相所言在理,北狄确实需要敲打。但陛下顾虑也不无道理,太子殿下确实需要历练。"
他话锋一转:"老臣以为,可遣使北狄,但不必大张旗鼓。只需让北狄王知道,我朝已经洞悉其与西羯的勾结。同时..."
他故意顿了顿,才继续道:"可命陇右节度使按兵不动,只做威慑。如此既给了北狄压力,又不至于让太子殿下觉得朝廷过分干预。"
李允贤沉默良久,目光扫过殿内众臣。当他的视线掠过低头恭立的李承瑞时,微微停顿了一下。
"准奏。"皇帝终于开口,"就依薛爱卿所言。但..."
他语气转冷:"告诉北狄使者,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若北狄再敢犯境,朕必亲征,踏平王庭!"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高呼。
但有心人都听出了皇帝话中的深意——他对太子需要朝廷暗中相助这件事,显然并不满意。
退朝时,高明远面色铁青,薛远却唇角带笑。而始终低着头的李承瑞,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走出紫宸殿,几位重臣各自离去。李承瑞故意放慢脚步,与几位宗室亲王走在一起。
"三殿下觉得今日朝会如何?"英王试探着问。
李承瑞谦逊地笑了笑:"诸位大人都是为国尽忠,承瑞年少,不敢妄加评论。"
但他心中早已翻江倒海。
今日这一场朝争,让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太子的地位并非不可动摇,朝中派系林立,而父皇对太子的能力,似乎也开始有所怀疑。
"殿下。"贴身太监悄声道,"贤妃娘娘让您下朝后去一趟未央宫。
夕阳的余晖透过长春宫的雕花窗棂,为殿内镀上一层金色。
贤妃正悠闲地修剪着一盆兰草,见李承瑞进来,只是微微抬眼。
"儿臣给母妃请安。"李承瑞恭敬行礼,举止一如既往的温文尔雅。
贤妃放下金剪,用帕子轻轻擦拭手指:"起来吧。今日朝堂上的事,母妃都听说了。"
她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宫女奉上茶点后便被屏退,殿内只剩母子二人。
贤妃拈起一块荷花酥,细细端详:
"这荷花酥做得精致,只是馅料甜了些。御膳房的人总是把握不好分寸,母妃记得皇后的手艺是宫里最好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