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记功御史走后,孙传庭才从里间出来。
黄得功朝门外啐了口道:“呸~王八蛋!这种人不送礼,功劳都不给记。”
“改明见到陛下,一定去陛下面前参他一本,真不是个东西。”
孙传庭、周遇吉也是讪笑一声。
孙传庭无奈道:“还好有二位将军相助,要不然,这岳托的功劳,怕是要不回来了。”
周遇吉摇摇头:“大帅,这是哪的话,有些事还得我们来做,大帅的性格做不来此事。”
明军这边因为军功的事,上演了一出好戏。
而多尔衮营寨那边,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多尔衮、豪格、阿巴泰、杜度,手臂上都裹着白布,这是为岳托祭奠。
整个营寨里一片哀伤,多尔衮命亲卫做好了一副棺材。
岳托埋在生石灰里,只留出来一张脸,看样子他们是准备,将岳托带回关外安葬。
萨满祭司正围着棺木,在跳着某种,不知名的舞蹈,
鞑子每次打仗,是会带着萨满祭司的,一般为战死将士举行祭奠仪式。
待一切结束后,众人来到多尔衮的帅帐。
多尔衮是本次战争的主帅,自然落座于主位,其余三人依次落座。
首先多尔衮出声道:“如今,一个小小的高阳城,我们的左路主帅,便葬送了性命。”
“各位,都发表一下看法吧,接下来,是接着打还是退回关外。”
豪格接话道:“末将认为,必须继续打,咱们从通州劫过来的东西。”
“不是又被明狗给抢回去了,咱们手上现在什么都没有。”
“如果就这般回去,皇上(指皇太极)饶不了我们。”
多尔衮的军事直觉,向来是比较敏锐的,在高阳城下就碰到,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
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如果,再次贸然进攻,恐怕还要吃亏。
但是,他作为一军统帅,撤兵之事不能由他提出来,否则这个责任他背不动。
听完豪格的话,多尔衮朝阿巴泰,和杜度示意了一下。
意思是要两人,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阿巴泰、杜度拱手道:“末将,赞同豪格的意见。”
“咱们损失如此之大,还什么都没抢到就回去,实在太过丢人!”
如今全军还剩下四个话事人,三个都同意进攻,只有自己一个有撤退意向。
看来还是只能打,要是自己一个人提出撤退,恐怕会被三人同时攻讦。
多尔衮见三人都同意进攻,便一拍桌子道:“那好!现在当务之急,是选个进攻方向。”
“其次,需要搞清楚,明狗所使用的何种火器。”
哪怕是死了一个贝勒,和一瞬间损失四千鞑子,也没见他们有多害怕。
不是先调查明军,所使用的武器,而是选择进攻的方向。
他们在长期与明军对战中,明军都是一触即溃,这让他们产生了,无可匹敌的错觉。
其有鞑子这种心理,崇祯是很乐意看到的。
明军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军中基本架构有问题,才会出现一触即溃的情况。
足够的训练强度,加上赏罚分明,崇祯相信,战斗力会有显着提升。
一旦双方的战斗意志,持平或者反超之时,就是彻底剿灭关外鞑子的时候了。
但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双方的战斗意志相差甚远。
像这一次战役,就只能用命来填,才能赢下一场场战斗。
多尔衮朝亲兵道:“去传汉军镶黄旗固山额真,马光远过来议事!”
亲兵领命而去,不一会马光远到了大帐前。
进来前马光远大声道:“睿亲王殿下,奴才,马光远奉命前来议事。”
说起这个马光远,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
这人原本是明朝,建昌参将(今葫芦岛市建昌县),1630年他率部投降后金。
因为是投降的汉人,被‘十全老人’记在了,《贰臣传》乙卷上。
在鞑子这只要不是满人,任何人任何时候,见到满人都要双膝跪地。
哪怕你身穿盔甲也是一样,马光远进来后,先是双手交替将袖子往下拍。
撩起棉甲下摆,跪地叩首道:“奴才,马光远叩见睿亲王、豪格、阿巴泰、杜度贝勒。”
看看,这人一贱起来啊,下跪称奴才他都觉得,是天大的恩赐。
要知道在明朝,不是见到皇帝,是不用正儿八经叩拜的,大多时候拱手弯腰行礼就行。
众人很是满意汉人对他的尊敬,轻笑道:“起来吧!马光远,昨日的爆炸场景你可知道?”
之所以有这一问,只因昨日马光远负责进攻东城门,
马光远是知道昨日的爆炸的,只是他并不知道是何武器。
只得装腔道:“睿亲王殿下,奴才,不知明军所用是何武器,但肯定是某种火器。”
阿巴泰嗤笑道:“蠢货!明眼人都知道是火器,这还需要你来说吗?”
马光远也只能赔笑道:“贝勒爷,您骂得是,奴才无能、奴才该死,嘿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