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堉与徐寿峋两位音律大家的“知音盛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间姜小勺只需要定时送去些清淡饮食和提神醒脑的茶水即可。两人废寝忘食,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狂笑,最终似乎在某项关键演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激动得抱在一起老泪纵横。当徐寿峋带着满载的收获与不舍离去时,朱载堉虽面容憔悴,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明亮光彩,仿佛年轻了十岁。
【…协助朱载堉完成关键性音律探讨与验证…朱载堉研究进度大幅推进…获得其深度感激…】
【…获得状态:【律吕调和】…效果:短时间内对节奏、韵律感知增强,处理需要精确时序的烹饪步骤(如发酵、熬糖)时稳定性提升…】
【…获得特殊物品:【协律心得·残】…效果:记载了部分音律和谐与数学比例的精要,可微弱提升对食材配比、味道平衡的直觉…】
姜小勺也为朱载堉感到高兴,这份“协律心得”虽非直接用于厨艺,但其蕴含的“和谐”与“比例”理念,对他理解五味调和颇有启发。
送走徐寿峋,安抚好激动过后沉沉睡去的朱载堉,时味居刚恢复片刻宁静,那口尽职尽责的铁锅便再次泛起波澜。这次的波动,带着一种务实、探究、细致观察的工匠气息。
一位身着明末常见儒生服,却挽着袖子,手上似乎还沾着些许墨迹与不知名颜料的中年人迈步而出。他面容朴实,眼神却充满求知欲与实干精神,一出来就敏锐地打量着厨房的结构、灶具、以及那些琳琅满目的现代厨具,口中喃喃:“此灶非柴非炭,竟有蓝火?奇哉!这些铁器(指不锈钢厨具)光滑如镜,是何工艺?”
姜小勺一看这做派,心中已有猜测,上前拱手:“晚生姜小勺,欢迎先生光临时味居。先生可是对庖厨之器感兴趣?”
那中年人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还礼:“在下宋应星,字长庚。贸然闯入,失礼了。实不相瞒,宋某一生致力于记录天下百工技艺、万物机理,见此间器物前所未见,一时忘形,还望掌柜海涵。”
果然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这位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者。姜小勺心中肃然起敬,笑道:“宋先生为天下记录百工,功德无量。此间器物确实有些特别,先生若有兴趣,晚辈可为您大致讲解一二。”
宋应星大喜过望:“当真?那宋某便厚颜叨扰了!”
于是,姜小勺便带着这位好奇宝宝般的科学家,在厨房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导览”。他从燃气灶的原理(含糊解释为“地火”的一种),讲到不锈钢的冶炼(简化为“百炼精钢”),甚至打开冰箱展示了制冷效果(解释为“人造寒冰”),看得宋应星眼花缭乱,啧啧称奇,不停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飞快记录,还画下了简单的草图。
“妙!太妙了!若能将这些技艺带回,必能利国利民!”宋应星激动不已,但随即又叹了口气,“只可惜,其中机理深奥,许多非宋某所能尽解,更遑论推广了。”
姜小勺理解他的遗憾,安慰道:“先生不必苛责,知识积累非一日之功。先生所做记录,已是照亮后人的明灯。不如先尝尝本店的饭菜?或许这烹饪之道中,也有先生感兴趣的技艺。”
宋应星闻言,注意力果然被转移:“哦?如此甚好!便请掌柜安排。”
姜小勺想了想,决定做一道工序相对复杂、能体现多种烹饪技巧和食材处理的菜——八宝葫芦鸭。这道菜需将整鸭脱骨而皮不破,填入八种馅料,塑成葫芦形,再经焯水、油炸、慢炖等多道工序,极其考验刀工、火候和对食材的理解。
他在制作时,刻意放慢动作,并向宋应星解释关键步骤:如何巧妙脱骨,如何调配八宝馅料使其口感味道和谐,油炸如何锁住水分,慢炖如何让滋味渗透。宋应星看得目不转睛,听得连连点头,不仅对烹饪本身,对其中蕴含的物理变化(如油炸时的高温瞬间反应)、化学原理(如馅料发酵产生的风味)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断提问记录。
当那只形态逼真、色泽红亮、香气扑鼻的八宝葫芦鸭最终呈上时,宋应星更是赞叹不已:“鬼斧神工!这已非单纯口腹之欲,乃是技艺之巅峰!”他细细品尝,感受着外皮的酥香、鸭肉的嫩滑、馅料的丰腴与融合,更是对其中体现的“工巧”与“调和”理念佩服得五体投地。
【…接待特殊食客:宋应星…满足其“探究百工技艺与万物机理”需求…获得其高度认可与友谊…】
【…获得状态:【格物致知】…效果:短时间内观察力、分析力提升,善于发现食材特性与烹饪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获得特殊物品:《天工开物·膏液篇》补遗心得…效果:宋应星受现代厨房启发,对油脂提取、酱料酿造等有了新的理解与猜想,阅读可提升对食材深加工与风味物质提取的认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