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荷塘里,荷花正开得热烈,粉的、白的花瓣映着阳光,连空气里都飘着清甜的荷香。蓝语棠带着一群来自国外的孩子,蹲在塘边采莲蓬,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她,看她剥出莲蓬籽,听她讲“一颗籽从春种到秋收”的故事。“这颗籽要等冬天藏在罐子里,像你们把礼物藏在抽屉里一样,”蓝语棠笑着把一颗籽放进金发小女孩莉莉的手心,“等明年春天再种进泥里,它就会变成一棵新的荷花,就像咱们学手艺,学会了就能教给别人,让手艺一直传下去。”
“语棠,快回展厅!‘荷风全球’线上平台上线了,第一批海外订单就有两百多份,有欧洲的客户要订‘四季荷纹’木雕,还有美洲的客户想定制芦苇纤维亲子装!”聂明玦骑着电动车赶来,车筐里的平板电脑正播放着线上平台的页面,不同语言的咨询消息不断弹出,“还有,国外的‘荷风体验中心’也传来消息,他们的芦苇编织课报满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学,说想把‘荷塘的暖’带回家!”
展厅里,“荷润万家”国际交流展正在布置。蓝念安正将海外体验中心传来的照片一一贴在墙上:伦敦体验中心里,孩子们围着木桌雕小木荷;纽约体验中心里,家长和孩子一起编芦苇绳;悉尼体验中心里,大家举着刚做好的“荷风”手作合影,每张照片里的人都笑着,眼里闪着光。“咱们还要设一个‘跨国手作墙’,”蓝念安指着展厅中央的空白墙面,“让来参展的人写下想送给国外朋友的话,再附上自己做的小手作,咱们把这些都寄到海外体验中心,让‘荷风’能跨过高山大海,连起不同国家的家。”
陈爷爷和阿强正在雕“四海荷缘”大型木雕,这块木头上,除了荷塘四季景致,还刻上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伦敦的大本钟映在荷边,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立在荷后,悉尼的歌剧院伴在荷侧,而一条细细的荷脉纹,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这些不同的景致都连在了一起。“这木雕要告诉大家,‘荷风’不是只属于咱们的,是属于全世界的,”陈爷爷拿着刻刀,细细雕琢大本钟的指针,“每个国家的人,都能在手艺里找到自己的家,这样‘荷缘’才能连起四海。”
李老先生坐在纺车旁,膝上放着来自海外的纤维:埃及的长绒棉、意大利的蚕丝、印度的麻线,混着本地的芦苇纤维,正被他织成一条“四海荷风”长巾。“太祖母当年只知道编芦苇,现在咱们能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融进来,”李老先生的手指在纤维间翻飞,不同材质的纤维在他手里渐渐织出交错的荷纹,“手艺就像一条河,能容纳不同的水流,这样才能流得更远,滋润更多的家。”
村里的王奶奶带着几个老人来学织长巾,她手里的埃及长绒棉总也织不顺,李老先生笑着指点:“你织过咱们的土布,就按织土布的劲来,把长绒棉的软和芦苇的韧合在一起,就像把咱们的家和国外的家合在一起。”王奶奶点点头,重新拿起纤维,这一次,长绒棉和芦苇纤维果然织得顺了。
午后,海外体验中心的代表们走进展厅,当看到“四海荷缘”木雕时,伦敦体验中心的代表忍不住伸手触摸:“这木雕里藏着‘连接’的道理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却能通过‘荷风’连在一起,这就是‘荷风’能传向世界的原因。”蓝承宇指着木雕上的荷脉纹:“您说得对,这荷脉就像人心,只要愿意连,就能把四海的家都连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在手艺里,找到温暖的归属感。”
海外代表们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想在明年举办“全球荷风手作节”,让不同国家的人都能通过线上平台,一起学做“荷风”手作,再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其他国家的人,让“荷风”能真正“润万家”。“我们还想邀请你们去海外体验中心讲课,”伦敦代表说,“让孩子们能亲眼见到来自荷塘的老师,听你们讲太祖母的故事,这样‘荷风’才能在他们心里扎下根。”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都在为“荷润万家”国际交流展和“全球荷风手作节”忙碌:蓝承宇整理海外体验中心的资料,把不同国家的手作技艺要点编成手册;蓝念安在展厅里贴满“跨国手作心愿卡”,让来参展的人写下想送给国外朋友的话;陈爷爷和阿强在木雕旁加了一块“空白木牌”,让来的人能雕上自己的小手作,再挂在木牌上;李老先生织了一批“迷你荷风巾”,准备送给来参展的孩子,让他们能把“荷风”带回家。
交流展开幕那天,荷塘边挤满了人。有来自海外体验中心的代表,有带着孩子来参展的家庭,还有特意从城里赶来的手作爱好者。当蓝承宇和海外代表一起揭开“四海荷缘”木雕的红布时,人群里响起了掌声——木雕上的四海景致,与满塘荷花相映,像一幅连接世界的画。
一个来自纽约的代表,当场在“跨国手作墙”上写下:“愿‘荷风’能吹进纽约的每个家庭,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东方的暖。”他还附上了自己编的芦苇绳,说要把这份“荷风”寄给纽约的家人。一个带着女儿来参展的妈妈,和女儿一起在“空白木牌”上雕了一朵小木荷,女儿说:“我要把这朵木荷寄给伦敦的莉莉,让她知道,虽然我们离得远,但我们都有‘荷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