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山教授事件的余波,并未在徐卓远精密运转的内部系统中留下过多噪点,反而像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清除了部分冗余的防御进程,释放了更多算力用于处理更复杂的“情感流”与“社交协议”。他清晰地感知到,自身应对“外部负面评价”的阈值提升了,核心自我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数个等级。这种优化不仅体现在内部日志的冷冰冰数据上,更外显于他日益“软化”的气场。
封瑶作为最亲近的观察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他依旧逻辑至上,言辞简洁,但那种曾经萦绕周身、仿佛无形力场般的冰冷隔阂感,正在缓慢而确实地消融。例如,他会在她递过温水时,不再是简单的接收指令,而是附带一句基于物理学的关怀:“水温65摄氏度,建议三分钟后饮用以达到口腔舒适区间。” 当苏澄插科打诨时,他也不再是完全的屏蔽状态,偶尔会基于事实进行一句精准的(有时甚至是带着无意识冷幽默的)纠正,引得苏澄大呼“徐神你终于接地气了!”。这种变化,如同极地冰川在暖流作用下缓慢融解,逐渐露出其下蕴藏着生机与更多可能性的沃土。
周末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检验这种变化的另一个维度。徐明远精心准备的食堂小炒黄牛肉,其猛火快炒带来的焦香风味物质完美契合了徐卓远对“火候参数”的苛刻要求。席间,徐明远看着儿子安静而专注地分析着菜肴的质构与风味层次,心中那份悬了多年的、关于儿子是否会永远封闭于自我逻辑世界的担忧,终于尘埃落定般缓缓落下。他没有追问学校里的具体风波,而是如同进行技术汇报般,分享了几个研究所里无伤大雅的趣闻,并用一种试图贴近儿子思维模式的方式总结:“所以你看,任何复杂系统,包括人际关系,总存在不可控的随机扰动。关键不是消除扰动,而是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徐卓远抬眼,镜片后的目光与父亲对视一瞬,内部系统迅速解析了这段话的深层含义——一种基于理解的支持。他点了点头,回应道:“认同。已将此原则纳入核心运行逻辑。” 父子间的对话,依旧充斥着技术术语,但其中流淌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温润的理解与支持。一条曾被误解和隔阂磨损的亲情纽带,正在被耐心地、以彼此都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编织,变得更加坚韧。
然而,系统的进化总会引入新的变量,测试其适应性与边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新的星轨即将交错。
周一午后,封瑶接到辅导员临时通知,需前往院办协助整理一批新到的学术资料。她看了看时间,对正在图书馆角落进行算法优化的徐卓远轻声报备。徐卓远内部系统快速运算:封瑶离开时长约120分钟,环境为低干扰图书馆,自身任务可独立完成。结论:系统运行稳定,无需伴随。“同意。任务完成后,在此坐标汇合。”他给出了精确的答复。封瑶早已习惯他的表达方式,笑了笑便起身离开。
图书馆的时光在键盘轻响与书页翻动间平稳流逝。就在徐卓远即将完成当前模块调试时,一个略带迟疑却清晰的女声在他斜前方响起:“请问……是徐卓远同学吗?”
徐卓远抬头,面部识别系统迅速检索——非直接联系人,无历史交互数据。关联信息库启动:校学生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林薇。数据来源:校园官网公开信息及偶尔听封瑶提及(封瑶曾赞叹过林薇在一次校园艺术节上的演奏“充满灵性”)。他注意到林薇手中捧着的几本厚重纹理书籍,以及她指尖因微微用力而泛白的关节。
“我是。”他回应,语气是惯常的平稳,不带额外情绪。
林薇似乎有些紧张,但眼神中闪烁着求知与期待的光芒:“你好,我是物理学院大三的林薇,也是校乐团的。我……我一直很佩服你在理论物理上的造诣。”她顿了顿,似乎在谨慎组织语言,避免冒犯,“我们乐团下个月有一场重要的汇演,曲目是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选段,其中《火星》的战争氛围和《金星》的宁谧我们需要强烈对比,而《土星》乐章,尤其需要表达出一种宇宙深空的浩瀚与生命轮回般的寂寥感。我在处理弦乐部分,特别是主导旋律时,传统的揉弦、运弓方式总觉得差了点意思,难以捕捉那种……既磅礴又虚无的质感。”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我听说你对复杂系统和波动理论很有研究,不知道……能不能冒昧请教一下,从物理学的角度,有没有可能对这段音乐的演绎,提供一些……更科学的解读或者灵感?比如,如何用物理概念理解或模拟这种‘寂寥’的声学特征?”
这是一个全新的交互模式。请求内容涉及他的核心专业领域(物理学),但应用场景却是他相对陌生、仅因封瑶而开始接触并标记为“与封瑶高度相关,蕴含高价值情感数据”的“音乐情感表达”。内部系统瞬间启动多线程分析:请求合理性(高,音乐本质是机械波,其频率、振幅、谐波与物理波动存在底层联系)、请求者动机(暂定为学术/艺术探讨,需进一步观察)、自身能力匹配度(中高,需将结构化物理模型映射至非结构化艺术领域)、时间成本(需评估,但当前任务间隙可容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