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幼儿园走廊里,挂满了小朋友们的手工作品——彩色卡纸折的圣诞树缀着亮片,黏土捏的雪人戴着胡萝卜鼻子,棉花粘的雪景里还藏着会眨眼的纸星星。五岁的知雪站在“故事大王”比赛的宣传海报前,手指轻轻绞着毛衣袖口。海报上用彩色蜡笔写着:“下周三,大一班‘冬日故事会’,每个小朋友都要讲一个冬天里的故事!”
“知雪,要报名吗?”张老师蹲下来,指尖点了点海报上的小雪人贴纸。
知雪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声音细得像飘雪:“我…我不敢上台,会忘词,会发抖,小朋友们会笑我…”
系统提示音恰在此时响起:
【检测到宿主宝宝因“公开表达”产生恐惧情绪,触发"勇气"系列任务。】
【任务一:引导宝宝理解“勇气”的含义——不是“不害怕”,是“害怕但依然尝试”。】
【任务二:记录宝宝首次克服恐惧完成公开表达(如讲故事、表演)的事件。】
【奖励:解锁"成长勋章——勇气小勇士",可定制勇气场景浮雕;家庭成员获得“勇气引导力+100”。】
第一次退缩:藏在心底的“害怕小怪兽”
知雪的恐惧不是没来由的。她从小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像含着颗,在家读绘本没问题,可一想到要站在二十多个小朋友面前,心跳就像揣了只乱撞的小兔子,“咚咚咚”撞得胸口发疼。
上周的语言课,老师让小朋友轮流讲“我的冬天”。轮到知雪时,她攥着绘本《雪人的围巾》的手全是汗,刚翻到第一页,听见后排传来模糊的笑声——可能是哪个小朋友在玩闹——她的脑子“嗡”地一声,后面的句子全卡在了喉咙里。最后她“哇”地哭着跑回座位,绘本都被眼泪泡皱了边角。
从那以后,“上台”成了她的噩梦。妈妈提议报名“故事大王”,她躲在被子里摇头:“我不要当众讲话,我怕他们笑我…怕我忘词…怕…”
家庭勇气课:回忆里的“勇敢火种”
周末的早餐桌上,赵晗意把知雪的《雪人的围巾》摊开在餐垫上。封面上,小女孩正踮脚给雪人围红围巾,雪人的胡萝卜鼻子歪歪的,像在笑。
“宝宝,你还记得去年冬天,你给楼下流浪猫送围巾的事吗?”妈妈问。
知雪的眼睛亮了:“记得!小猫冻得缩成毛球,我把奶奶织的红围巾给它围上,它后来天天在楼下等我,蹭我的裤脚!”
“那时候你也不害怕吗?”爸爸放下牛奶杯。
“有一点,”知雪用勺子搅着粥,“但小猫冻得直发抖,我觉得它比我更害怕,我就不怕了。”
沈益晖翻出一本相册,停在某一页:“你看这张,你一岁半学走路。那时候你扶着沙发站都站不稳,摔了三次,膝盖都红了,可最后摇摇晃晃走到我面前,举着小拳头笑。那时候你也不知道会不会摔倒,但还是勇敢迈出了第一步。”
知雪摸着照片里自己歪歪扭扭的小身影,突然说:“妈妈,我学走路的时候,也是害怕但坚持了,对吗?”
“对呀,”赵晗意摸摸她的头,“勇气不是‘完全不害怕’,是‘就算害怕,也愿意为了重要的事试试看’。”
实践时刻:故事里的“小勇士训练”
接下来的日子,知雪开始了“勇气特训”,全家都成了她的“助力团”:
妈妈的“观众练习”:每天晚饭后,妈妈坐在沙发上当观众,知雪站在地毯中央讲《雪人的围巾》。一开始她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妈妈就夸张地鼓掌:“讲得太好啦!再大点声,我就能听清雪人说‘谢谢小主人’啦!”慢慢的,她的声音变清亮了,还会加上动作——双手搓着模仿小猫发抖,踮脚够天花板模仿雪人戴围巾。
爸爸的“实战预演”:周末爸爸带她去公司,让同事家的小朋友们当观众。知雪攥着绘本站在前面,刚开始忘词卡壳,一个小弟弟举着奥特曼卡片喊:“姐姐加油!”另一个小女孩递来一颗水果糖:“我听过这个故事,你接着讲!”知雪的脸涨得通红,却突然想起妈妈的话——“他们是来听故事的,不是来笑我的”。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始,这次完整讲完了整个故事。离开时,小朋友们追着她喊:“姐姐明天还来讲!”
奶奶的“魔法鼓励”:奶奶把知雪的绘本做成手偶剧,用毛毡剪了小猫、雪人、小女孩。知雪操纵着手偶讲故事,奶奶在旁边配音:“呜呜…我好冷呀…”“别怕,我给你围上红围巾!”知雪发现,通过手偶“说话”,自己好像没那么紧张了。
舞台上的“勇气绽放”
周三的“冬日故事会”终于到了。知雪穿着粉色毛衣,胸前别着妈妈缝的小雪人胸针(胡萝卜鼻子是用红毛线绣的),手里攥着卷边的绘本,站在后台听着前面的小朋友讲故事。
“下一个,沈知雪!”主持人的声音像小铃铛。
知雪的腿有点软,可她想起在家练习时妈妈的掌声,爸爸同事小朋友的“姐姐加油”,还有那只等着听故事的小猫——她攥紧绘本,迈步走上舞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