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从关东军侦察兵尸体上搜出的、浸透鲜血的野战笔记,以及其上与俘虏遗言对应的“影武者”代号,像两块关键拼图,让林枫脑海中原本模糊的危机轮廓陡然清晰起来。敌人不仅仅有明面上凶狠扑来的獠牙,更有隐藏在阴影中、目标不明的毒刺!
“‘影武者’……野狼峪……”林枫的手指在地图上那个标注点反复摩挲,眼神锐利如鹰。野狼峪只是一个备用的、存放着部分粮食和被服的物资点,战略价值远不能与“铸剑”基地相比。关东军为何对其如此关注?甚至动用了“影武者”这样的特殊代号?
“两种可能。”周文博分析道,“第一,这是敌人的障眼法,故意误导我们的注意力,其真正目标仍是‘铸剑’基地或其他核心设施。第二,野狼峪有我们尚未察觉的特殊价值,或者……那里隐藏着连我们都不知道的秘密。”
“无论哪种可能,野狼峪都必须立刻加强戒备,并进行彻底清查!”王猛斩钉截铁地说,“我派一个连过去,把那里翻个底朝天!”
“不,不能大张旗鼓。”林枫摇了摇头,“如果真是敌人的重要目标,我们贸然增兵,只会打草惊蛇。派一个小分队,以例行巡查加固工事的名义过去,暗中进行细致排查。同时,对外放出风声,就说野狼峪库存积压,准备将部分物资转运他处。”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投向代表关东军主力的那个巨大箭头:“至于这个‘影武者’,我们先记下。当务之急,是应对正面压来的这头‘巨熊’!模拟对抗暴露了我们的问题,也给了我们改进的方向。现在,是时候把所有的准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猎熊’方案了!”
一个以“猎熊”为代号的、针对关东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综合性防御与反击计划,在林枫的主导下,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完善。这一次,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事部署,而是融合了情报、战术、技术、后勤乃至心理层面的全方位准备。
**第一,情报网的全力运转。** 总部和兄弟军区关于该旅团的情报开始源源不断地汇总过来。林枫和技术小组夜以继日地分析这些信息,逐渐勾勒出这支敌军更清晰的画像:旅团长山口岸介,出身武士家族,性格刚愎强硬,崇尚正面突破,但对后勤依赖较重;其部队确实装备了大量自动火力和迫击炮,炮兵队长以射击精准着称;士兵多来自北海道和东北地区,耐寒善战,但初到华北,对夏季山地气候和植被可能有所不适……
这些细微的情报,都成为了“猎熊”计划中的重要参考。
**第二,战术体系的针对性调整。** 根据模拟对抗的教训,林枫和王猛对主力部队的防御部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放弃了以往固守要点、分兵把口的传统模式,转而构建一种“前轻后重、弹性多层、机动反击”的新型防御体系。
* **前沿警戒层:** 由地方武装和精锐民兵组成,配备地雷、诡雷和简易报警装置,负责迟滞、骚扰和预警,并不寻求死守,一击即走,将敌军准确动向传回。
* **主防御地带:** 由主力部队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由明碉、暗堡、交通壕、反坦克壕组成的纵深防御阵地。火力配置强调交叉和层次,将“雷公”火箭筒和重机枪集中编成机动火力队,用于封堵突破口和反冲击。
* **预备反击力量:** 保留最精锐的部队作为预备队,配备全部“飞雷”火箭炮(已小批量试生产装备)和突击兵力,随时准备向突入之敌的侧翼或后方发起致命反击。
* **特种作战嵌入:** 惊蛰小队不再作为独立奇兵,而是融入整个防御体系。他们被赋予更重要的任务:前出至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上,设立隐蔽观察所,为“飞雷”火箭炮提供远程引导;袭扰敌军后勤线和指挥节点;甚至执行战场“斩首”任务。
**第三,技术装备的保障与强化。** “铸剑”基地在高度保密状态下,加速生产“飞雷”火箭弹和改进型“星火”电台。老韩带领工匠,利用美援的部分精密工具(经过严格检测),改进了火箭弹尾翼和平衡杆的加工工艺,虽然射程和精度提升有限,但可靠性和一致性大大提高。徐致远(真)则忙着为各营连培训“星火”电台操作员,并建立了一套简易但有效的无线电通信和干扰预案。
**第四,后勤与民心的巩固。** 周文博负责动员根据地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将重要物资和人员向更深的山区分流。同时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保障前线供给和伤员后送。林枫特别强调了对水源的保护和防特反谍工作,防止敌人利用“镜花”行动进行破坏。
**第五,心理与士气的提振。** 林枫亲自起草了一份《告全体指战员书》,没有回避关东军的强大,而是客观分析其优劣,强调我军拥有正义立场、熟悉地形、群众支持以及最新装备的优势,号召大家以“猎熊”的勇气和智慧,迎接这场决定根据地命运的战斗!文工团也编排了新的鼓动节目,到各部队巡回演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