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她在一片湿润的背阴处,看到几株叶片熟悉的植物。阳光照不到这里,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泥土腥气,那几株植物却长得格外精神。
“等等!”她叫住陈大柱,快步走过去,蹲下身仔细辨认。只见那植株叶片呈掌状分裂,绿油油的叶片间,挂着几串红艳艳的小浆果,像一串串迷你的小灯笼,看着就喜人。
“这是……五味子?”林薇不太确定地自语。她前世偶尔关注中医药膳,记得外婆曾用五味子泡过酒,说能安神;可隔了这么久,记忆早就模糊了。她又看向旁边,几株开着小白花的纤细草本映入眼帘,茎秆细细的,却透着韧劲。
“这个是……柴胡?”她小心翼翼地拔起一株,看着那纺锤状的根茎,上面还带着湿润的泥土——外婆熬药时,她见过类似的根,当时还问过这是什么,外婆说叫柴胡,能治感冒。这些都是山里常见的药材!只是村民们大多不识,要么当野草拔了,要么任由其自生自灭,谁能想到,这些“野草”还能换钱?
“秀娥,你看这些野草干啥?”陈大柱走过来,不解地问。他见林薇蹲在地上,盯着几株不起眼的植物看,还以为她累了,想让她歇会儿。
“这可不是普通的野草,”林薇压抑着心中的激动,指着那几株植物,声音都带着点颤,“这红果子叫五味子,这带根的叫柴胡,都是能卖钱的药材!药铺里肯定收!”她越说越肯定,想起昨天去镇上时,看到“济仁堂”的招牌,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药材?”陈大柱瞪大了眼睛,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又伸手摸了摸五味子的浆果,“这满山都是的东西,能卖钱?俺们村后山多的是,以前放牛的时候,还见娃子们摘着玩呢。”他还是有点不信,觉得这些随处可见的“野草野果”,怎么看也不像能换钱的宝贝。
“当然能!你忘了,上次王婶家孩子感冒,去药铺抓药,里面就有柴胡!”林薇肯定道,拉着他的手,让他小心地挖柴胡,“快,帮我一起挖一些,小心别伤了根——根越完整,卖的钱越多!”
虽然将信将疑,但陈大柱对林薇的话已是深信不疑——自从她来了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想做的事,从来没错过。他立刻拿出镰刀,小心地刨开泥土,生怕把柴胡根弄断;铁蛋和丫丫也来了兴致,丫丫蹲在一旁,把掉落的五味子捡进布兜里,铁蛋则帮着拔杂草,还时不时问:“娘,这个真能卖钱吗?卖了钱能给妹妹买糖吃吗?”林薇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不多时,他们便采了一小捆柴胡根和不少五味子。林薇用装祭品的粗布小心包好,柴胡根放在下面,五味子放在上面,生怕压坏了浆果。陈大柱看着那包“宝贝”,嘴角终于有了笑意:“要是真能卖钱,以后俺每次上山,都帮你找这些药材。”
回家的路上,林薇的心思活络开了。板栗生意虽然不错,但季节性太强,等过了栗子成熟的季节,就没了进项;而且镇上已经有人学着炒栗子了,再过阵子,生意肯定会受影响。若是能加上药材售卖,岂不是又多了一条财路?而且药材晒干后易于储存,不像板栗那样需要及时处理,就算冬天不能上山,也能攒着春天卖。她甚至想到,以后可以教村里的人认药材,大家一起上山采,再一起卖给药铺,这样既能帮衬邻里,也能让药材的量更多些——只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压了下去,眼下还是先把自家的路走稳再说。
第二天,他们照例天不亮就起来炒栗子。陈大柱烧火,林薇翻炒,铁蛋和丫丫在一旁帮忙剥栗子壳,小小的厨房里满是栗子的香甜味。炒好栗子后,林薇把昨日采的药材仔细包好,又用布擦了擦,确保上面没有泥土,才放进篮子里——她想,药材品相好,掌柜给的价钱说不定能更高些。
到了镇上,林薇让陈大柱先在集市摆开栗子摊,叮嘱他:“要是有人问栗子怎么卖,你就按之前的价,记得多给人尝一点,招揽招揽生意。”陈大柱点点头,看着她手里的药材,还是有点担心:“你一个人去药铺,能行吗?要不要俺陪你去?”林薇笑着摇头:“没事,俺问问路就找得到,你看好摊子,别让铁蛋和丫丫乱跑。”
林薇拿着那包药材,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河口镇最大的药铺“济仁堂”。药铺的门脸很气派,木质的门板擦得锃亮,门口挂着“悬壶济世”的牌匾,进出的人大多是穿着体面的乡绅,像她这样穿着粗布衣裳的村妇,格外扎眼。
她深吸一口气,有些忐忑地走进去。药铺里弥漫着浓郁的药香味,柜台后的老掌柜戴着老花镜,正在低头抓药,旁边的小伙计忙着称药,没人注意到她。林薇站在柜台前,等老掌柜抓完药,才小声说:“掌柜的,俺……俺有药材要卖。”
老掌柜起初见她一个村妇打扮,并没太在意,只是抬了抬眼皮:“哦?什么药材?拿来看看。”语气里带着几分敷衍。林薇连忙把布包递过去,手心都有些出汗——她怕掌柜说药材不好,也怕掌柜给的价钱太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