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归来,世界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公开层面上,“奇点”的威胁、“先驱者”的阴影,都已随着科拉深渊与北极冰盖下的终结而烟消云散。但站在“灯塔”计划顶层观景台的小黄深知,真正的安宁从未降临,它只是从一种宏大的、迫在眉睫的毁灭,转化为了无数细微、顽固且不断进化的顽疾。
他手中的那个空白素描本,第一页上的乌鸦与“启程”二字,并非一个结束的句点,而是一个开始的冒号。
一、 沉默的战场
一年后,“灯塔”计划已从一个相对隐秘的反诈联盟,发展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与各国执法部门深度合作的非政府技术及情报中枢。总部也从僻静的海崖,迁至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象征着其工作从“应对危机”转向“常态化防御”。
小李如今是“灯塔”的首席技术官,他领导的团队规模扩大了三倍不止。然而,挑战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黄哥,‘镜像’的幽灵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固得多。”小李指着全息屏幕上不断蠕动的数据模型,语气疲惫,“他们放弃了构建庞大犯罪帝国的野心,转而深耕‘微诈骗’和‘身份寄生’领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成千上万个利用AI自动化脚本运行的、独立的小型犯罪单元。”
屏幕上展示着最新的威胁形态:
· AI“海妖”:能够实时分析受害者社交网络动态,模仿其亲友声音、语气,在视频通话中实施精准诈骗的自动化程序。
· “数字蜉蝣”:生命周期极短的虚假投资平台或购物网站,在骗到少量资金后便自动关闭,服务器踪迹在全球跳跃,难以追查。
· “意识粉尘”:利用从“先驱者”流失的初级神经暗示技术,通过短视频、广告植入等方式,进行潜意识层面的消费诱导或偏见强化,虽不构成直接诈骗,却在缓慢侵蚀公众的判断力。
“我们就像在用一个巨大的滤网,去过滤无处不在的灰尘。”小李叹了口气,“拦截成功率很高,但总有漏网之鱼。而且,成本极高。”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监测到,一些国家级别的黑客组织,开始对这些犯罪AI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试图捕获、分析并武器化它们。
“技术的恶魔一旦被放出瓶子,就不会甘心只待在阴暗的角落里。”小黄沉声道。他想起林婷留下的那套反制算法雏形——“原生印记”。经过小李团队一年的攻坚,这套算法终于进入了实战测试阶段。
二、 “印记”初显
“原生印记”算法的核心思想,并非传统的“查杀”,而是“定义”与“验证”。它在网络数据流的底层,为每一个真实的数字身份和行为,赋予一个独一无二、极难伪造的“生命特征”编码。任何不具备此编码,或编码与行为模式严重不符的数据实体(如深度伪造的视频、AI生成的欺诈信息),都会被标记上肉眼不可见、但系统可识别的“非原生”印记。
首次大规模测试,选在了一个跨国金融交易监管网络中。效果立竿见影。数以千计利用盗用身份进行的非法交易尝试,在发起阶段就被系统自动识别并拦截,同时向合法用户发出了隐蔽的警告。金融犯罪率在测试周下降了惊人的四十三个百分点。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测试开始后的第七十二小时,“灯塔”的网络防御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且凶猛的网络攻击。攻击并非漫无目的,而是精准地指向了“原生印记”算法的核心数据库和逻辑服务器!
“他们害怕这个!”小李在防御战中兴奋地大喊,“这套算法触动了他们的根基!”
攻击持续了三十六小时,虽然被成功击退,但对方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组织性,让所有人心惊。这绝非散兵游勇的犯罪集团所能为。
“有更大的鱼被惊动了。”吴琮从国际刑警总部发来分析报告,“攻击源经过多次伪装,但最终追溯到几个与某些跨国科技巨头及情报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影子服务器。有人不希望看到‘原生印记’普及。”
这意味着,反诈的战场,已经悄然升级,触及了某些既得利益者和隐藏在幕后的权力结构。
三、 乌鸦的涟漪
就在“灯塔”因“原生印记”而承受巨大压力时,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悄然发生。
首先是艺术领域。继《渡鸦·归巢》之后,全球各地陆续出现了更多蕴含类似风格与“信号特征”的艺术作品。不限于绘画,还有雕塑、数字艺术、甚至音乐和诗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松散而又彼此共鸣的“渡鸦艺术运动”。这些作品不直接抨击什么,却总能引发观者对技术伦理、身份真实性与生命本质的深思。张明远教授称此为“林婷意识的美学涟漪”,是她存在过的痕迹,对人类社会文化的间接滋养。
其次,在科技界,一批受到“渡鸦艺术”启发或与“灯塔”有着隐秘联系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倡导“有体温的技术”。他们致力于开发尊重隐私、增强个体能动性而非剥夺控制权的工具。一个开源项目甚至成功复现了“原生印记”算法的简化版,并免费提供给小型企业和个人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灯塔”承受的火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