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香与萧策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凑到书桌前,细细查看残卷。苏合香拿起放大镜,一点点辨认着残卷上的字迹,越看越激动,指尖甚至微微颤抖。“没错……这确实是盛唐时期的贸易账目!你看这里,记载的‘安息香百斤,运往长安,供宫廷制香,为“长安十二香”之“飞天香”原料’,还有这里,‘沉香五十斤,来自岭南,运往平康坊苏记香铺’——这苏记香铺,就是我当年在长安开设的香铺啊!”
萧策也仔细看着残卷,目光落在一段关于“行军香”原料的记载上,语气感慨:“你看这里,记载着‘艾草千斤,来自西域,经敦煌运往军中,用于制作“行军香”,驱虫安神,助军士入眠’。当年我在西域征战时,军中所用的‘行军香’,原料确实都是由西域香商供应的,只是一直不知道具体的贸易路线,如今有了这份残卷,一切都清晰了。”
苏合香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这份残卷太珍贵了!它不仅填补了‘长安十二香’原料贸易史料的空白,更印证了‘长安十二香’是中原与西域香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丝绸之路香文化的重要见证。之前我们研究‘丝绸之路香文化’,只能依靠零星的史料与考古发现,如今有了这份残卷,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还原唐代香料贸易的繁荣景象,更深入地挖掘‘长安十二香’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有更重要的!”阿罗憾指着残卷上一段模糊的记载,激动地说道,“这里记载着,当年我的先祖与你的先祖合作,不仅供应香料,还从你们手中得到了部分香方,将其传入西域,后来这些香方又经西域传入东南亚与欧洲,促成了香文化的全球传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之前在东南亚发现当地传统香品与唐代香料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些香品,正是当年从中原传入西域,再由西域传入东南亚的‘长安十二香’的衍生版本!”
苏合香恍然大悟,心中的疑惑终于得以解开。此前她在东南亚举办香文化讲座时,发现当地的传统香品在原料配比与香气风格上,与“长安十二香”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当时她便推测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香文化交流的遗存,如今有了这份残卷的佐证,她的推测终于得到了证实。“原来如此,”苏合香感慨道,“香文化的传播,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一份香方,一缕香气,跨越山海,穿越千年,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演化出不同的风格,这正是‘香文化无国界’最好的证明。”
萧策看着残卷,语气郑重:“这份残卷不仅是香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让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而香料与香文化,便是这座桥梁上最璀璨的明珠。”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解读残卷,苏合香当即决定,组织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与历史学家,对残卷进行修复与解读。她特意联系了故宫博物院的古籍修复专家,邀请他们前来传习基地,对残卷进行专业处理。与此同时,她还召集了“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的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残卷的发现,并安排专人负责残卷的解读工作,希望能从残卷中挖掘出更多关于唐代香料贸易与香文化交流的线索。
古籍修复师抵达后,对残卷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修复。他们先用软毛刷轻轻清理残卷表面的灰尘与污渍,再用特制的纸张与浆糊,小心翼翼地修补残卷的破损处,最后对模糊的字迹进行加固与拓印。经过数日的精心修复,残卷上的字迹变得清晰了许多,更多此前无法辨认的信息,渐渐浮出水面。
解读工作也同步展开。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辨认字迹,有的负责查阅相关史料,有的负责梳理贸易路线,有的负责分析香方渊源。阿罗憾凭借自己多年来对西域香料贸易的研究,成为解读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结合自己家族的传承与亲身经历,为团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与思路。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残卷的解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团队不仅梳理出了“长安十二香”主要原料的贸易路线——安息香、檀香等西域香料经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域各国运往敦煌,再由敦煌运往长安;沉香、龙涎香等东南亚香料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等港口运往长安;艾草、桂花等中原本地香料,则由各地香商运往长安,汇聚于平康坊的香铺,成为“长安十二香”的原料——还发现了许多关于唐代香商贸易习俗、香料定价、宫廷用香采购制度等方面的珍贵信息。
更让研究团队惊喜的是,残卷末尾还记载了一个失传已久的唐代香方——“丝路合香”。据记载,这款香是当年苏合香的先祖与阿罗憾的先祖合作研制的,融合了中原的桂花、西域的安息香、天竺的檀香与东南亚的沉香,香气温润绵长,兼具中原与西域香文化的特色,是丝绸之路香文化融合的结晶。只可惜,香方的部分原料配比与制作工艺已经缺失,只能辨认出部分核心原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