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将打破世家垄断,必遭贵族激烈反抗。
况且儒家弟子多出身贵族,科举之效可想而知。
嬴政闻言厉声道:"科举乃利国惠民之策,臣子自当遵从。
若有阻挠者,且看寡人宝剑锋利否!"
嬴天衡进言道:"父王,科举章程繁杂,需详加规划。
且大考须设主考一人,总揽全局。
"
嬴政颔首:"此言有理。
主考人选当如何?"
荀子请命道:"老臣愿担此重任。
"
作为儒家半圣,他确有平息儒门非议之能,此番请命实为保全门下弟子。
嬴政却看向嬴天衡:"此策既出天儿之手,当由太子主理。
再者也该让他历练历练。
"
嬴天衡推辞道:"儿臣不过献策,科举牵连甚广,还是荀老先生更为妥当。
"实则担心自己会对儒生动杀心。
嬴政决断道:"科举乃开天辟地之举,你既为创制者,自当亲自操持。
这样,荀子从旁协助,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
见君命难违,嬴天衡只得应允:"既如此,儿臣拟先在咸阳设学宫试行,待天下一统再全面推行。
"
嬴政思忖片刻,深以为然。
此举可为日后推行积累经验,确为稳妥之策。
咸阳宫内,君王朱笔一挥:
"准奏!学宫不必新建,咸阳现有闲置府邸众多,将吕不韦旧宅稍加修缮,即可作为学宫使用。
"
"此学宫赐名——炎黄学宫!"
"凡我炎黄血脉,皆可入内求学!"
次朝会上,嬴政当庭宣布开创科举制,并以炎黄学宫先行试点。
话音未落,十余名老臣伏地死谏。
这些皆是功勋旧臣,其余被嬴天衡与嬴政更替的朝臣则噤若寒蝉。
年轻的秦王面若寒霜,未置一词便拂袖退朝。
两日后,这十余名官员尽数入狱,罪名赫然是贪墨受贿。
抄家之际,果然起获大量钱财。
这些获罪者,恰是当日反对科举之人,无一错漏。
念及旧功,嬴政未取性命,仅削职抄家。
如今秦国上下尽在掌控,影密卫与锦衣卫无孔不入,朝臣隐秘皆在君王掌握。
满朝朱紫,谁人袍袖之下不藏些污垢?
平素里,嬴政为维系朝局运转,对臣下小恶多予宽纵。
然若违逆王命,则必遭雷霆之击。
此举分明是敲山震虎,余臣岂能不明?不过数日,科举之议再无杂音。
再开朝会时,众臣恭敬商议科举细则。
347条章程议定,改建炎黄学宫的诏令即刻下达。
官吏们虽暗自叫苦,却不敢怠慢——既要遍贴告示于秦境各郡,又须晓谕燕、韩故地乃至其余四国子民,且须在学宫竣工前完成。
君命如山,谁敢延误?
《新政之下的暗流涌动》
秦国推行新政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
众人议论纷纷:既然秦国都这么做了,我们若不效仿,岂不是自绝后路?倒不如投奔秦国,或许还能谋个前程!
余下四国却难以效仿。
单是那些世族大家的反对之声,就足以让任何变革胎死腹中。
维持现状固然能让贵族满意,可平民百姓的怨气又当如何平息?就算真要推行科举,光是制定章程就需耗费时日,待到真正实施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届时民怨沸腾,恐怕为时已晚。
待到局势发酵,秦国若趁机出兵,说不定四国百姓反而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正是嬴天衡深谋远虑之处。
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人手在四国散播舆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搅动风云。
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如此布局虽非易事,却也并非不可能。
朝会甫散,群臣便火速离宫筹办事宜。
不出月余,科举新政已传遍秦国,就连四国也有所耳闻。
各方反应却是天差地别。
贵族们寝食难安,却又敢怒不敢言。
在嬴天衡的威势之下,他们连大气都不敢出。
寒门子弟若能通过科举入仕,对贵族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即便贵族子弟入仕的机会十倍于平民,可平民的数量却是贵族的千万倍。
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朝堂必将易主。
商君变法已然削弱了贵族的根基,如今科举新政更是雪上加霜。
嬴天衡分明是要培养寒门势力来制衡贵族。
即便看透这步棋,他们也无可奈何——如今的秦国,完全是嬴天衡一人之天下。
除非他们这些人胆敢造反,否则根本无法说一个不字。
嬴政牢牢掌控着秦国百万大军,若没有他的命令,连大将军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即使有人心怀不轨,也无力撼动他的地位。
再说了,谁又能逃得过无孔不入的不良人?
想通这些后,贵族们只能叹息,束手无策。
与之相反,平民百姓听闻此事后,先是震惊,再是难以置信。
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处于最底层,除非天资卓绝又得贵人提携,否则难以翻身,世代贫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