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他皱眉的是,典籍中对于各种药材的处理,也极其粗放。“取其汁液精华”——如何取?压榨?浸泡?萃取率多少?“研磨成粉”——粉末细度标准是什么?不同细度对药效吸收的影响几何?一概没有量化标准!
“从源头的原材料处理,到中间的过程控制,再到最终的产品形态,全程充满了不可控的变量!难怪效果时好时坏!”赵亮在本子上重重写下结论。现代制药的核心精髓——标准化(Standardization)、质量控制(QC)、过程优化(Process Optimization)——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的,不是照搬丹方,而是解构它,然后用科学的方法重建它!
带着满满的“问题清单”和初步的解构思路,赵亮离开了藏书阁。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步伐却越发坚定。
---
“天工坊”后方,赵亮特意隔出来的一间僻静石室,此刻俨然变成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简陋实验室。没有丹炉的烟火气,没有药香的氤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器械化的氛围。
石室中央,一张厚重石桌被清理出来。桌上摆放的不是药杵丹炉,而是几件造型奇特的器物:
一个由透明水晶整体雕琢、内壁刻有精密容量刻度的柱状容器(量筒)。
几个大小不一、同样带有刻度的水晶凹形容器(烧杯)。
一支细长的、末端镶嵌着温度感应晶石的水晶棒(温度计)。
一架利用精巧齿轮杠杆和标准砝码构成的称量装置(天平)。
还有赵亮亲手用寒铁和导灵金属丝制作的、类似镊子、刮刀、滴管的小工具。
角落里,甚至还有一个用隔热符阵包裹、内部嵌有火灵石控温装置的小型恒温箱。
童露露好奇地围着桌子打转,看着赵亮将刚刚采购回来的大批量基础药材分门别类地堆放好:成捆的十年生凝露草、晒干的聚气藤、切成薄片的百年黄精、研磨好的石钟乳粉。
“师兄,我们…不炼丹吗?”童露露看着这些冰冷的“家伙什”,有些茫然。这和她想象中的热气腾腾、药香扑鼻的炼丹场景完全不同。
“炼,但方式不同。”赵亮拿起一株凝露草,小心地用特制刮刀刮下叶片表面的露珠,滴入一个刻度量筒中,“我们要先搞清楚,这补气散里,到底是什么在真正起作用,以及如何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果。”
他开始了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步:原材料成分量化与提纯。
* **凝露草汁液:** 不再笼统地“取其精华”。赵亮将凝露草叶片精确称重,分别尝试压榨、低温浸泡、灵力震荡萃取等多种方式,用刻度量筒记录每次得到的汁液体积,并利用自制的简易“光谱分析符”的变种——“灵力成分检测符”,分析不同萃取方式下汁液中蕴含的有效水木灵气粒子的浓度和纯度。最终确定,低温(恒温箱控温)浸泡一炷香时间,配合轻微灵力震荡,萃取率和纯度最佳。
* **聚气藤粉末:** 市售粉末粗细不一。赵亮利用不同孔径的灵蚕丝筛网,将粉末按细度分级(粗、中、细、超细)。然后,将不同细度的粉末分别与标准灵气溶液混合,用灵识精确计时,观测其溶解速度和灵气释放速率。结果明确显示,超细粉末(粒径小于某个阈值)的溶解和释放速度最快,利用率最高。
* **百年黄精:** 切片厚度直接影响加热时有效成分的析出效率和受热均匀度。赵亮用特制刀具将黄精切成不同厚度的薄片(精确到毫厘),在恒温下进行模拟熬炼,定时取样检测溶液中灵力浓度变化曲线,确定最佳切片厚度。
* **石钟乳粉:** 作为稳定剂,其纯度至关重要。赵亮利用其微溶于特定灵液(配置的弱酸性溶液)的特性,进行溶解、过滤、重结晶提纯,获得高纯度的晶体,再研磨成符合要求的细粉。
第二步:工艺流程参数化。
传统“文火熬炼”被彻底摒弃。赵亮在石桌上架起了一个特制的小型水晶“反应釜”(底部嵌有微缩火灵石加热阵列,釜壁刻有温度感应灵纹,连接着温度计)。
他将提纯后的凝露草汁液、分级筛选的超细聚气藤粉、按最佳厚度切片的黄精、提纯后的石钟乳粉,按照初步设定的比例(源于丹方,但已量化)投入反应釜。
“记录:初始温度,室温。”
“启动加热,目标温度:60度(他根据药材熔沸点和灵力活性推演的优化温度,远低于传统炼丹的烈火)。”
“恒温60度,搅拌速度:中速(由小型风系符阵驱动搅拌桨)。”
“每隔半盏茶时间,取样0.5毫升,检测灵力浓度、粘稠度(用特制粘度计测量)、色泽(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童露露被赋予了“实验助理”的重任。她拿着另一个硬皮本,全神贯注地记录着赵亮报出的每一个数据:时间、温度、搅拌速度、取样编号、灵力浓度读数、粘稠度数值、色泽描述…小脸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差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