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在‘黑夜年’时采集的?”
林大伟蹲下身,用手指轻轻碰了碰那些 “铁米”,指尖传来坚硬的触感。
“正是上神所言。”
乌孙里从他的肩膀上跳下,落在干草堆旁,踮起脚尖拿起一颗 “铁米”,递到林大伟面前,“当天上的十二个太阳全部消失,地面就会进入‘黑夜年’,那时温度会变得适宜,沙漠中会短暂生长出一些耐干旱的植物。
我们必须在下一个太阳出现前的三个时辰内完成收割,否则所有作物都会在太阳的高温下顷刻间化为灰烬 —— 去年就有三个采集队没能及时返回,连人带作物都被烧成了焦炭。”
林大伟心中一凛。
他想象着画面:漆黑的沙漠中,乌孙人举着萤石灯,在寒风中疯狂收割,身后是逐渐亮起的晨曦 —— 那不是希望的光芒,而是死亡的预兆。
对他们而言,每一次外出采集都可能是永别,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鲜血与汗水。
他轻轻叹了口气,将那颗 “铁米” 放回干草堆,指尖的冰凉仿佛能感受到乌孙人的绝望。
队伍继续前行,穿过一片片居住区和手工业区。
居住区的洞穴门口挂着用植物纤维编织的门帘,门帘上绣着不同的图案 —— 三角形代表有孩童的家庭,圆形代表孤寡老人,方形代表士兵家庭。
手工业区则分为多个区域:纺织区的乌孙人坐在特制的小木机前,用纤细的蜘蛛丝编织布料,蜘蛛丝在萤石灯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泽,织出的布比丝绸还要柔软。
制陶区的乌孙人用地下黏土捏制各种器皿,器皿表面用尖细的石子刻着花纹,然后放在用蝙蝠粪便作为燃料的窑中烧制,窑火呈淡蓝色,没有浓烟。
最令人惊讶的是灌溉区,乌孙人用空心的植物茎秆搭建了复杂的灌溉系统,将溶洞顶部滴落的钟乳石水引入农田,管道交汇处还安装了用兽骨制成的阀门,能控制水流大小。
“你们在这里生活多久了?”
林大伟忍不住问道,心中对这个渺小却坚韧的族群充满了敬佩。
乌孙里思索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据族中的史书记载,乌孙国立国已有数万多个‘白昼年’了。但具体的时间很难精确计算,因为……”
“因为天上太阳的数量不固定,有时一个,有时多个,最多会出现十二个,对吧?”
林大伟接过他的话头,想起自己刚到这里时,被十二轮烈日灼烧的痛苦经历。
“上神明鉴!”
乌孙里深深鞠躬,动作幅度之大,差点摔倒在地。
“我们乌孙人的寿命很短,普通臣民只能活十二个‘白昼年’,也就是太阳出现十二次的时间。而我……”
他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怀念,“我在第一百五十个‘白昼年’前,偶然在一片干涸的河床中吃下了一种黑色的浆果,那浆果入口极苦,却让我的衰老变得极为缓慢,如今已经活了一百六十多个‘白昼年’,算是族中最长寿的人了。”
林大伟眼睛一亮 —— 能延缓衰老的浆果,或许蕴含着特殊的能量,说不定能帮助自己恢复法力!“那种浆果还有吗?你能描述一下它的样子吗?”
“很遗憾,上神。”
乌孙里遗憾地摇头,脸上满是惋惜。
“那是在一次特别漫长的‘黑夜年’中发现的,当时河床中只长了三棵浆果植株,我吃下一颗后,剩下的两颗被洪水冲走了,之后再未出现过。不过我们族的先知蓝云,也遇到过类似的奇遇 —— 他在年轻时误食了一块发光的矿石,从此不仅衰老缓慢,还获得了预知危险的能力,所以他活了近千年,是族中最智慧的人。”
正说话间,队伍已经来到了乌孙国东部边境。
这里的洞穴明显更加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腥臭味,像是腐烂的水草混合着鱼腥味。
林大伟注意到,前方的通道被巨大的花岗岩和湿润的泥土封堵,只留下三个手指粗细的观察孔,孔口覆盖着用藤蔓编织的网,防止敌人突袭。
几个身着蓝色斗篷的乌孙人正趴在观察孔前,眼神警惕地盯着通道深处。
“陛下!先知大人有令,边境今日异动频繁,请您速速返回王宫!”
一个身披蓝色斗篷的老者快步走来,他的步伐比普通乌孙人更加稳健,走到乌孙里面前后,恭敬地行了一个屈膝礼,然后转向林大伟,深深鞠躬,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乌孙国先知蓝云,拜见上神!愿上神的光芒庇佑乌孙!”
林大伟仔细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先知。
蓝云比普通乌孙人高出半个头,身材也更显挺拔,他的短毛呈淡灰色,眼睛呈现出不自然的淡蓝色,仿佛有细碎的光芒在其中流动,连瞳孔都泛着淡淡的蓝光。
他的蓝色斗篷材质特殊,像是用某种水生植物的纤维制成,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水珠,却不浸湿布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