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高奏返长安,旌旗漫卷奈良城。
五万貔貅镇新土,五千协从化夷兵。
密诏暗指扶余事,楼船遥指中原程。
功成万骨枯荣后,几家欢喜几家恸。
倭国全境烽烟暂熄,血腥的征服之后,是更为繁冗却也至关重要的权力交割与秩序重建。这一日,来自长安的钦差船队,在万众瞩目下驶入修缮一新的难波津(今大阪港)。旌旗仪仗,尽显天朝威仪。整个倭都护府上下,早已接到消息,肃然等候。
奈良故地,临时改建的都护府大堂内,香案高设,灯火通明。征东大将军魏延率麾下陆抗、邓艾、钟会等一众将领、幕僚,以及张昭、王泓等表现卓异的学子吏员,皆身着正式袍服,静候天音。堂外,汉军精锐甲胄鲜明,持戟肃立,归顺的倭人豪酋则屏息俯首,敬畏莫名。
钦差大臣昂首而入,展开明黄绸缎的圣旨,朗声宣读。旨意首先高度褒奖了征东大军赫赫武功,历数平九州、定四国、克本州、服虾夷之伟绩,盛赞魏延及诸将"扬国威于万里,拓疆土于东海,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旋即,进入实质性的封赏与安排:
"...特设'倭都护府',总揽倭地一切军政要务。晋封征东大将军魏延为'镇东将军',领'倭都护',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总揽倭地一切军政要务!"
"擢升邓艾为'镇东副都护',辅佐魏延,署理日常军政。"
"着留精兵三万,分驻难波、九州、伊势、奥州及虾夷北海堡等要害之地,实行两年轮换制,以确保戍卫,兼习水土。"
"原'倭人协从营'表现忠勤,可扩编至五千人,由都护府直辖,用于维持地方、清剿残匪、戍守边陲。"
"其余征东将士,由楼船将军陆抗统率,携此番东征所获之全部财货、俘虏(包括需押解回朝的司马余孽及部分重要倭酋)、及有功将士名录,乘战船二百艘,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最后,旨意中亦提及:"...国学子弟张昭、王泓等,随军参赞,记录功勋,勘测地理,宣导王化,劳苦功高,着由都护府量才录用,或随军返朝,另行擢升。"
圣旨宣读完毕,堂内堂外,山呼万岁之声雷动。魏延神色沉静,上前恭敬接旨,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光芒。镇守新土,大权在握,固然是殊荣,却也意味着远离中原权力中心,置身于这百废待兴、暗流涌动之地。
钦差又单独授予魏延一封密函,低声道:"魏都护,此乃陛下亲笔密诏,嘱您抵日后亲启。"魏延不动声色地接过,纳入怀中。
隆重的仪式之后,便是繁忙的交接与分别。
***
接下来的数日,难波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陆抗坐镇港口,指挥若定,将班师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二百艘大小战船沿着海岸线排开,如同蛰伏的巨兽,正进行着最后的检修与补给。水手们攀爬在桅杆上检查帆索,工匠们叮叮当当地修补着船体,军需官则带着文书们清点着即将装船的物资。
港区一侧,专门划出的区域里,堆积如山的财货正在被逐一登记造册,装箱密封。这里有成箱的"征东银币",白晃晃的银光几乎要刺痛人的眼睛;有从各地豪族库府、神庙中搜刮来的金银器皿,许多造型奇特,镶嵌着珍珠宝石,彰显着异域的风情;有捆扎整齐的名贵皮毛, mostly 来自虾夷地的貂、狐、熊;还有一箱箱散发着特殊气味的硫磺矿,以及大量倭地的特色物产如珍珠、珊瑚、漆器、优质木材等。每一箱、每一袋都被严格登记,贴上封条,由重兵看守。这些都是要献予天子的战利品,也是东征大军赫赫武功的实证。
另一边,则是即将随船押解回朝的俘虏。司马羕被关在一个特制的铁笼中,衣衫褴褛,眼神空洞,早已没了昔日公子的风采,周围是重兵看守。还有一些在战争中俘虏的重要倭人豪酋、神官,他们戴着枷锁,神情或麻木,或恐惧,或仍带着一丝不甘。此外,还有一批精心挑选的倭人工匠、学者甚至一些容貌秀丽的女子,他们将被作为"贡品"献往长安,以彰显大汉"怀远人以德"的气度,同时也为中原带去倭地的技艺与文化。这批人的命运同样未卜,等待他们的或许是终身为奴,或许是进入达官显贵的府邸,或许能在异乡找到一丝生机。
最兴奋的莫过于即将返朝的将士们。军营里洋溢着节日般的气氛。士兵们仔细擦拭着盔甲,打包着行囊,里面除了军饷和赏赐的银币,还有各种倭地的"土产"——一把锋利的倭刀、几件精美的漆器、给孩儿带的贝壳玩具、给婆娘带的珍珠项链...他们互相展示着、比较着,畅想着回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许多人的眼角甚至闪烁着泪光,数年的征战,无数的生死考验,如今终于到了归家的时刻。
赵小乙拖着还未完全痊愈的腿,兴奋地帮着清点本营的物资,将分发的银币用油布包了又包,塞进最贴身的行囊里。他逢人便说:"等回了青州,俺请喝酒!正宗的高粱酒!"然而,当他看到名单上那些被选中押解内地的倭工,看到他们茫然绝望的眼神时,笑容偶尔会僵一下,但很快又被归家的喜悦冲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