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主持的“中西文学交流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空壳。资料室在她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海外友人的捐赠下,藏书日渐丰富,成为北平研究西方文学与汉学的重要据点之一。她组织编译的《西方文学理论关键词选编》也已正式出版,虽然只是内部发行,却因其准确性和系统性,在高校与研究机构中悄然流传,被许多年轻学人奉为入门宝典。
然而,冷清秋的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她意识到,零星的论文、译介和课程,固然能启发部分个体,但若要真正改变一代学人的知识结构,乃至影响整个文学研究的格局,必须有一套体系严谨、观念新颖的权威着作作为基石。
她将全部心力投入到了《中国小说史》的撰写中。这部着作,她立意极高,不仅要厘清小说文体演变的内部脉络,更要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揭示其与时代精神、印刷传播、读者群体变迁的深层互动。她大量运用了在海外习得的社会历史学、版本目录学乃至初步的统计学方法,对小说题材的兴衰、出版中心的转移、作者身份的变化等进行量化分析和趋势归纳。
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她不仅充分利用北平图书馆和燕京大学的馆藏,还通过种种渠道,向国内其他藏书机构乃至日本、欧洲的汉学家发函,请求查阅或复制稀见版本。这项工作繁琐而浩大,但她乐此不疲。她的助手和学生常常惊讶于她对史料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细节考证的执着。
这日,她正在考证一则关于明代书坊与通俗小说刊刻关系的材料,助教引着一位客人来访。来人竟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主任王云五先生。王先生以推动新式教材和学术着作出版闻名,他的到访让冷清秋有些意外。
“冷先生,”王云五开门见山,态度恳切,“鄙人拜读了您发表在《大公报》上的系列文章,以及贵中心编译的《关键词选编》,深为钦佩。如今学界风气渐开,但系统性的、能融汇中西新知而又扎根国故的文学史着作,尚属阙如。不知先生正在撰写的《中国小说史》,可否交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我们愿意将其列入‘大学丛书’系列,全力推广。”
这正与冷清秋的构想不谋而合。她深知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若能借其渠道,她的着作便能更快地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的课堂和图书馆,其影响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她没有立刻表现出欣喜,而是沉稳地与王云五探讨了出版的细节,包括版式、校对、版税以及后续可能的修订等事宜。她的专业和冷静,让王云五更加确信找对了人。
合约很快签订。《中国小说史》的撰写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冷清秋几乎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和活动,连《大公报》的专栏也暂时告一段落。她每日伏案疾书,有时为了一个论点的完善,或是一条史料的核实,会工作到凌晨。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意识地培养那位名叫张炜的学生。她将部分章节的初稿交给他阅读,让他尝试撰写注释或整理参考文献,并耐心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张炜的悟性和勤奋让她满意,她开始考虑,待此书完成后,或许可以推荐他留校担任助教,或资助他进一步深造。
又是一个深夜,书房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冷清秋写完最后一章的结语,搁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
书桌上,是堆积如山的参考文献和数易其稿的手写章节。窗外,万籁俱寂,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窗棂上。
她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巨大的充实感和平静的喜悦。这部倾注了她数年心血的着作,不仅是对她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总结,更是她试图为这个时代、为这门学科留下的一份扎实的基业。它超越了个人悲欢,指向了更广阔的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她知道,书稿交付只是开始,后续的校对、出版、以及可能引发的讨论和争鸣,都需要她从容应对。但她无所畏惧。
前世的才情与风骨,曾被困于方寸庭院,消磨于琐碎与绝望;而今,同样的才情与风骨,却在自由的学术天地里,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托,绽放出足以影响时代的光华。
冷清秋起身,轻轻吹熄了书桌上的台灯。月光如水,流淌进来,照亮了她沉静而坚定的面容。她的路,还在向前延伸,而她的成就,已然开始铭刻在这个时代的学术版图之上。
喜欢综影视:白浅被挖眼前觉醒记忆了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综影视:白浅被挖眼前觉醒记忆了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