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星-1”的详细测绘数据传回前哨-7主控室时,赢昱正和玄女调试最后一批改装型“影刃-Ⅱ”无人机的红外探测系统。
全息屏幕上,那颗直径20公里的死星清晰呈现:表面覆盖着数米厚的冰霜,布满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坑,引力场稳定在地球的0.03倍,红外辐射波长稳定在120微米,与李擎风提出的死星模型完全吻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无人机探测到其核心区域存在高密度星核晶体矿脉,且引力场存在天然的“共振区”,能屏蔽80%的星际辐射。
“这颗死星的价值远超预期。”
玄女调出三维模型,指尖划过死星表面的平坦区域,
“共振区的辐射屏蔽效应,能大幅降低基地建设的防护成本;
核心的星核晶体矿脉,可就地供应能源;
弱引力环境虽然对工程有挑战,但适合部署深空观测设备。”
赢昱盯着共振区的引力场模拟图,脑海中已浮现出基地的雏形:
“这里可以作为核心生活区,利用引力共振屏蔽辐射;
那边的环形坑适合建造能源核心,直接开采星核晶体;
平坦区域部署观测阵列,能不受干扰地监测深空。”
他的念头刚落,玄女已经调出了初步的基地规划图,与他的构想分毫不差。
神经同步率70%的默契,让两人在战略决策上无需任何多余沟通。
开辟死星基地的提议很快通过量子通讯上报给地球总部。
李擎风的回复在48小时后抵达,语气中难掩兴奋:
“‘寒星-1’是人类首个确认的死星资源点,开辟基地意义重大。
总部批准调拨‘开拓者-4号’工业母舰及配套工程模块,前哨-7全权负责建设,所需资源优先供应。”
伴随批复而来的,还有地球总部送来的专项技术包——针对死星极低温度(-260℃)、弱引力、强辐射(共振区外)环境的工程解决方案,包括低温自适应建材配方、弱引力锚定技术、量子屏蔽能量罩设计图纸等。
赢昱和玄女连夜消化技术资料,将前哨-7的工业产能全面转向死星基地建设。
CK-7342的核心空洞里,“开拓者-4号”工业母舰正在进行最后的改装。
舰体新增了低温防护层,采用星核晶体与钛合金的复合材质,能抵御-280℃的极端低温;
货舱内装载着模块化的基地组件:可折叠的居住舱、小型聚变能源核心、引力锚定装置、量子屏蔽罩发生器,还有数百台适应弱引力环境的工程机器人。
赢昱和玄女站在母舰舷梯下,看着机械臂将最后一台工程机器人送入货舱,神经同步传来的期待与谨慎清晰可辨。
“出发前再做一次全系统检查。”
赢昱的念头刚起,玄女已经启动了母舰的自检程序,屏幕上,能源系统、推进系统、生命维持系统的参数逐一刷新,全部显示绿色达标。
“所有模块状态正常,引力锚定装置校准完毕,量子屏蔽罩能量储备100%。”玄女的声音与思维同步响起,“‘影刃-Ⅱ’先导小队已在‘寒星-1’轨道待命,随时提供现场数据支持。”
三天后,“开拓者-4号”搭载着建设物资和赢昱、玄女,缓缓驶离CK-7342,朝着奥尔特云外围的“寒星-1”飞去。
母舰以0.3倍亚光速巡航,窗外的柯伊伯带天体如同缓慢移动的星辰,死星那微弱的红外信号在导航屏幕上闪烁,像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航行途中,赢昱和玄女并未闲着,他们利用神经同步,反复模拟死星基地的搭建流程:先部署引力锚定装置固定基地模块,再启动能源核心提供动力,接着展开量子屏蔽罩,最后进行居住舱和观测设备的组装。
每一个环节都预设了应急预案——比如锚定装置失效如何应急,屏蔽罩展开不全如何修补,能源核心启动失败如何排查。两人的思维如同交织的数据流,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逐一化解。
七天后,“开拓者-4号”抵达“寒星-1”轨道。
透过舷窗望去,那颗死星呈现出暗灰色,表面没有任何光源,只有远处恒星的微光在冰霜上反射出微弱的光泽,寂静得令人心悸。
“影刃-Ⅱ”先导小队传回的实时数据显示:死星表面环境稳定,共振区引力波动幅度低于0.001G,核心区域星核晶体矿脉裸露在外,无需深度开采即可获取。
“开始部署引力锚定装置。”
赢昱下达指令,玄女同步启动母舰的投放系统。四台如同巨型锚链的装置从货舱弹出,带着蓝色的推进器尾焰,精准降落在死星表面的四个角落。
接触地面的瞬间,锚定装置底部弹出数十根量子探针,深深刺入死星的岩层,同时释放出引力场发生器,与死星的天然引力形成共振,将整个基地区域牢牢固定在弱引力环境中。
“锚定成功,引力稳定在0.03G±0.002G。”玄女调出锚定数据,屏幕上四个绿色光点稳定闪烁,“可以投放基地核心模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