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首席工程师,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航天王振国,正在做最后陈述:
“传统化学火箭将物资运回近地轨道,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以上!
'地月快线'的核心突破在于-我们将月面变成了发射场!”
他手指一挥,屏幕上巨大的环形加速轨道模型旋转放大,旁边同步显示着地球同步轨道上林氏深空集团的庞大空间站矩阵:
“天枢”港(L1点):地月引力平衡点核心枢纽,直径3.2公里,集大型仓储、飞船维修、人员中转、深空探测指挥中心于一体,内部拥有环形生活区,通过每分钟0.8转的自旋产生0.3G人工重力。
“天璇”港(地球同步轨道):近地物流与能源中枢,巨型太阳能电站(峰值功率输出达50GW)与物资集散中心。
“天玑玑”港(地球同步轨道):高端精密制造与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利用微重力环境。
“天权”港(月球同步轨道):月球门户,负责月球轨道飞船调度、通信中继、月球资源初步处理。
“玉衡”港(L2点):深空探测前哨站与天文观测中心。
(其他组织)"新视野"号(欧空局,L4点,深空探测)、"阿尔忒弥斯基地"(NASA,月球轨道,科研与中转)。
"利用月球逃逸速度低(仅2.38km/s)的优势,我们设计的多级电磁加速轨道,能将标准化的'归燕'型返回货舱加速至月球逃逸速度。
货舱本身无需携带庞大推进系统,仅在关键节点装备小型姿态调整推进器和星璇制导模块。
成本测算显示,物流成本可降低至现有模式的18%-25%!"
模型演示:
一个个集装箱大小的标准化货舱被自动装载系统送入环形加速轨道入口在强大的线性同步电机驱动下,沿着真空密封管道被疯狂加速。
速度曲线急剧攀升最终在轨道末端达到预定速度,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投掷出去,精准地射向预设的地月转移轨道,直奔近地轨道的"天璇"港货物接收平台。
"安全性!"
王工加重语气,
"所有加速过程在真空密封管道内完成,隔绝月尘干扰。
货舱配备深空护盾加强版,应对微陨石风险。
接收端天璇港已部署大型磁捕获阻尼系统,实现'软着陆'。
他调出最后一张图表:
"最大的挑战是加速过载对精密货物的影响。
我们设计了分级加速曲线和智能缓冲包装系统,将过载控制在精密仪器可承受范围内(<15G)。
大宗货物如月壤样本、氦氦-3燃料棒、原位冶炼金属锭等,则完全不受影响!
评审席上,专家们快速翻阅着电子文档。
星璇默默地在晓月的神经视觉界面上推送着关键数据流。
她的目光扫过一项项严苛的技术指标,脑中却不由自主地闪过陈岩的身影。
那个对"0.5%误差"锱锱铢铢必较的男人,此刻正通过远程节点默默关注着这里。
他的冰冷逻辑,正是保障这类宏大工程安全的基石。
"林学士,您对缓冲包装系统的分级设计怎么看?"
一位评委点名问道。
晓月回过神,迅速调出相关模型:
"王工的设计分级合理,利用了月面广寒宫'工业区生产的蜂窝状轻质复合材料(主要成分为改性月壤硅酸盐与再生钛合金丝),缓冲吸能效率比地球同类产品高27%。
但我建议在星璇的货舱管理系统里,增加一项基于货物内部传感器实时反馈的自适应调节功能。
比如,当检测到某件精密设备内部关键部件承受过载接近阈值时,星璇可微调后续加速曲线梯度,哪怕牺牲0.1%的整体效率,也要确保单件高价值货物的绝对安全。”
这个思路,正是对陈岩式"容差内极致安全"理念的延续。
王振国眼睛一亮:
“自适应微调!好建议!这能显着提升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保障!
星璇,记录,会后细化该模块!"
评审在高效而严谨的氛围中推进。
最终,方案获得原则性通过,只待几个技术细节的优化确认。
会议接近尾声时,主持人忽然宣布:
“各位,最后一项议程,林氏深空集团董事长林风先生有重要消息宣布。
会议室灯光微微调暗。
会议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区光线凝聚,林风沉稳的身影由无数光点构成清晰浮现。
他身处林氏深空集团总部顶层的办公室,背景是巨大的弧形星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天枢”、“天璇”、“天玑玑”、“天权”、“玉衡”五座空间站,以及L1、L2、L4、L5点上的各功能空间站,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地月之间。
月球表面,代表"广寒宫"(月下溶洞生态城)、"静海新城”(月表穹顶都市)、"风暴洋工业带"、"南极永昼科研站"的光点也熠熠生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