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纤细的手指指向其中一条曲线,
“比如这个红光比例较高的组合,初期光合效率提升显着,但后期淀粉积累速率反而下降,星璇分析可能与碳分配机制改变有关,营养更多流向了茎叶生长。”
晓月仔细看着瀑布般刷新的数据流,那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律动。
“优化不是追求单点峰值,而是整体生命周期的效率最优。”
她轻声道,想起了父亲常说的“平衡之道”,但在这里,在陈岩主导的体系里,效率被推至极致,而鲁棒性正是效率得以持续的基础。
“正是如此!”
苏芸赞许地看了晓月一眼,这位年轻学士的理解力让她欣赏,
“星璇正在整合光谱数据、营养液成分配比、甚至特定波段的远红外光对块茎膨大微弱的促进作用,目标是找到那个综合效益最高的‘甜蜜点’。”
「模型优化算法V3.2更新完成,整合新增远红外波段因子。预计12小时后生成初步最优光谱配比建议。」
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同时在两人神经接口中响起,高效而无缝。
“这效率……在地球温室里做类似实验,怕是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迭代出结果。”
晓月感叹道,这背后是星璇强大的算力,更是陈岩对效率近乎苛刻的要求所塑造的基地节奏。
“全靠星璇和它们的努力。”
苏芸走到一个栽培架旁,充满感情地轻抚一片厚实饱满的叶片,动作温柔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希望薯三代的基因改造堪称工程与自然的双重奇迹:宇宙射线抗性、高效光合路径、特化根系最大化吸收营养液……它不仅是作物,是我们在这片异星岩石上立足、繁衍的基石。”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生命韧性的敬畏。
晓月沿着通道漫步,感受着脚下模拟土壤的轻微弹性。
空气循环系统的低沉嗡鸣如同基地的呼吸,稳定而安心。
食物自给自足,是月球基地实现真正自治、摆脱地球脐带的关键一步,也是未来应对“望舒”深处那巨大不确定性时最可靠的缓冲。
这高效运转的背后,深深烙印着陈岩追求极致可靠的冰冷逻辑,却也在这片绿意中开出了生命之花。
她走到穹顶边缘相对安静的区域。
这里的栽培架稀疏一些,种植着纤细的地球原生小麦和水稻。
它们在微弱的月面重力下显得格外柔弱,茎秆纤细,叶片单薄,生长速度也远不如希望薯那般迅猛。
这种不追求效率、带着地球故乡基因的存在,在陈岩主导的、高度优化的基地生态里,显得尤为珍贵,像是对过往家园的一丝温柔眷恋。
“这是我们的‘故土花园’。”
苏芸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一种诗意的情怀,走到晓月身边。
“种点地球带来的作物,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看看它们,”
她指着那些在低重力下努力挺直腰杆的禾苗,
“在异星的环境里艰难却顽强地活着,抽穗、灌浆的时候,总能让人鼻尖发酸,感叹生命无论在哪里,都执着地寻找着生长的方向。”
晓月蹲下身,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一株小麦冰凉的、略显纤细的茎秆。
与网格架上那些如同精密仪器般高效产出、被高度优化的希望薯相比,这些禾苗更像是离家的游子,带着对遥远蓝色家园的深深眷恋和不求极致的、朴素的韧性。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慰藉。
“低重力下,维管束结构和养分运输效率是它们最大的瓶颈,”
苏芸解释道,眼神里闪烁着科学家的执着,
“我们还在尝试各种改良方案,希望能让它们在月球上也结出饱满的籽粒。”
她的坚持,是对地球故乡的致敬。
晓月看着这些柔弱的植株,思绪却飘向了那个追求极致刚性与效率的人——陈岩。
他像那些希望薯,被精心设计和优化,只为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稳定高效地产出,成为基地不可或缺的坚强脊梁。
可在他镜片后永远锐利如刀、只追逐数据和逻辑的目光深处,在这片冰冷的月球钢铁丛林之外,是否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存放柔软与眷恋的“故土花园”?
是否也曾为某些脆弱却坚韧的存在而触动?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又被她迅速压下——这与月球务实、高效的氛围似乎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独特的震动模式,伴随着一道柔和的蓝色加密通讯提示光纹在金属表面亮起:
「林风董事长的私人加密通讯请求,优先级:高。环境评估:当前环境非静默,通讯时延可接受。建议接入。」
晓月向苏芸示意抱歉,快步走到一处高大栽培架后的安静角落,几株茂密的藤蔓植物形成天然的屏障。
这里能听到远处滴灌系统细微的流水声。
「接入。」
晓月在心中默念。
眼前光影凝聚、稳定,林风沉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晓月面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