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磁环对位精度!
再校准0.001毫米!
这玩意点火后差一丝,我们都得变太空烟花!”
另一侧,一条长约百米的银色轨道在工坊延伸。
轨道上,一截流线型、如同胶囊般的车厢正被缓缓推入测试位置。
这是月宫基地内部通勤的“静海线”人造重力磁悬浮列车的首节验证车厢。
工程师们正在调试车厢底部的超导悬浮模块和侧向导向系统。
胸前名牌:陈晓雯。
“深空火种”首批学员,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激光干涉仪读数,指挥机械臂进行微米级的悬浮间隙调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月球上,这列车的平稳度就是基地人员的生命线!”
她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嘈杂中格外清晰。
工坊边缘的巨型真空测试舱内,一艘造型奇特、形如巨大蝠鲼的飞船正静静悬浮。
它没有传统的推进器喷口,取而代之的是在舱内模拟太阳风粒子流下缓缓展开的、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超薄复合膜太阳帆!
帆面闪烁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上面蚀刻着复杂的能量收集与姿态控制电路。
这是“追光者”号无人货运验证飞船,采用革命性的太阳风帆推进技术,负责在近地轨道与月球轨道间进行大宗低时效要求物资的廉价运输。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和几位工程师,正通过外部观察窗和密密麻麻的传感器,紧张地监测着帆面在粒子流冲击下的应力分布和姿态稳定性。
“帆面C区,微褶皱!
启动局部加热整形程序!”
老专家沉稳下令。
林风的思绪还在回想这些震撼的场景,心中激荡着自豪与感慨。
这三年来,星港早已超越了“旅居平台”的范畴,它已进化为人类进军深空的轨道工业母舰与前沿技术熔炉!
这里锻造的不仅是月宫的钢铁骨架,更是人类在深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科技与人才火种!
一天的忙碌休止,夜幕降临。
林风操作个人悬浮装置,无声地滑向“月宫工坊”的附属生活区——
“星火营地”。
这里是常驻工业区工程师们的家。
营地设计巧妙,利用星港的离心力模拟出舒适的0.5G重力环境,绿植点缀的公共区域,小型模拟公园里甚至有小型的喷泉和水循环系统。
餐厅里飘散着食物的香气——
不再是单调的太空餐包,而是由星港生态农场提供的部分新鲜蔬菜,配合高效复水技术制作的、口味丰富的餐食。
今天似乎是“地球风味日”,空气里弥漫着红烧牛肉和麻婆豆腐的诱人香气。
林风没有惊动任何人,走进餐厅。正值休息时间,不少工程师聚在这里用餐、交流。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也看到了更多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角落一桌,王振海正唾沫横飞地给几个年轻工程师讲解“烛龙”引擎磁约束的难点,手指蘸着水在桌上画着示意图。
“……所以,这0.001毫米的误差,不是我们矫情!
是等离子体这暴脾气,容不得半点沙子!
当年搞‘磐石’装甲,公差比这大十倍,照样扛炮弹!
但在这里,不行!
这是科学!
是玩火的艺术!”
陈晓雯和几个同期“深空火种”学员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热烈讨论着“静海线”列车的减震算法优化方案。她兴奋地比划着:
“如果我们在悬浮模块加入星璇预测的主动补偿,响应速度提升0.1秒,就能把过弯时的横向G力再降低5%!
月球重力低,但舒适度不能低!”
那位调试太阳帆的老专家,正安静地坐在窗边,面前放着一盘饺子。
他透过舷窗,望着外面幽暗的太空和远处反射着阳光的“追光者”号,眼神深邃。
一个年轻工程师端着一杯热茶走过去:
“周老,您的‘追光者’今天帆面展开测试太完美了!
省下的燃料费,够咱们小组用半年!”
周老笑了笑,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欣慰:
“省燃料是小事。
关键是这技术成熟了,以后去火星、去小行星带,成本能降一大截!
咱们这些老家伙,也算给后来人铺了条省钱的星路。”
更引人注目的是几个肤色各异的工程师,他们来自全球不同的合作机构,通过“开放平台”参与月宫项目。
此刻,他们正用混合着英语、法语和手势,兴奋地交流着各自负责的月面基地水循环系统、辐射屏蔽材料的最新测试数据,眼中闪烁着共同目标带来的热切光芒。
林风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专注的讨论、激烈的争辩、攻克难题后的短暂放松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工程师们,脸上带着长期在太空环境工作特有的些许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务实与执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