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推轮椅的手在雪地里冻得发僵,木轮碾过结霜的土埂,吱呀声裹着风灌进林英领口里。
她裹着他的棉袍,睫毛上凝着细小的雪粒,却偏要仰着头看前方——九户人家的烟囱正冒出淡青色的烟,像九根线牵着雪云。
“再快点。“她指尖掐了掐轮椅扶手,声音轻得像落在雪上的羽毛。
陈默喉结动了动,没敢说她后颈的血渍还渗在自己棉袍里,只把裹在她腿上的狼皮又掖紧些:“红姑家到了。“
柴门“吱呀“一声开,红线姑的银发从门缝里探出来。
老人手里攥着半张药纸,指节因常年绣花而蜷曲,此刻却抖得厉害,药纸上的墨痕被戳出几个洞:“英丫头?“她揉了揉眼,突然踉跄着扑过来,枯瘦的手悬在林英脸上半寸,又缩回去搓了搓:“我这手脏,刚摸了雪莲须......“
林英望着她掌心沾的白绒,那是雪莲最嫩的芯子,被老人用绣绷绷得整整齐齐。
药桌上摆着她的百宝绣盒,此刻装的不是丝线,是分药的铜秤——三钱心灯草在秤盘里颤巍巍的,像她绣帕上的星子。
“红姑,您看这比例。“林英抬手指向药纸,陈默俯身为她垫了垫背后的棉垫。
老人顺着她的指尖看过去,突然抽了抽鼻子:“我绣百结帕时,每根线都要数清经纬。
这汤......不就是给山里人绣的救命帕么?“她抓起绣花针,在“五分雪莲须“旁轻轻画了道红线,“就像绣并蒂莲,得把最软的丝留在花心。“
林英笑了,咳意涌上来又压下去:“您说得对。“她看见老人眼角的泪砸在药纸上,晕开一片墨,像朵绽开的梅。
“英丫头!“远处传来粗嗓门的吆喝,鼓楼张裹着老羊皮袄冲过来,腰间的药篓晃得叮当作响。
他身后跟着五个猎户,个个脸上挂着雪,其中一个小伙子捂着嘴直翻白眼:“张叔!
那根参......那根参......“
“中了毒参的招!“鼓楼张把药篓往地上一摔,里面滚出株紫杆绿花的草,“这崽子藏在山药丛里,要不是英丫头的口诀......“他突然蹲下来,粗糙的手扒开林英眼前的雪帘:“丫头,您编的那顺口溜,能再念一遍不?“
林英看向陈默,后者立刻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那是他连夜抄的,字迹工整得像刻出来的:“紫杆绿花莫沾手,白浆滴土三春朽;要找山药看叶纹,七瓣金黄赛金豆。“
鼓楼张扯着嗓子吼了一遍,震得房檐的雪扑簌簌落。
中毒的小伙子突然直起腰:“对!
我记起来了!
刚才那根杆是紫的......“他猛地踹了脚地上的毒参,“奶奶的,差点害老子见阎王!“
“教你儿子。“林英望着小伙子泛红的脸,“等他会背了,让他来我屋,我教他认药谱。“
鼓楼张突然弯腰,额头差点碰着雪地:“英丫头,昨儿我还跟老周头说,女人家管不了药锅子......“他直起腰时眼眶通红,“现在我明白,您这是在给咱屯子铸药魂呢!“
当夜的靠山屯像被点着了九盏灯。
陈默推着林英绕村时,每扇窗都透着暖黄的光,药香混着雪气钻进鼻尖,比过年的饺子味还浓。
嫁衣雀扑棱棱飞过屋顶,衔着的红线在雪幕里若隐若现,从红姑家的药炉牵到鼓楼张家的灶台,又绕去李寡妇家的土炕——那是九户里最破的,墙缝里还透着风。
“停。“林英突然抓住陈默的手腕。
轮椅在李寡妇家门前刹住,她望着窗纸上映出的影子:一个瘦得脱形的小娃正咳得直抽,李寡妇的手忙脚乱地添柴火。
“进去。“她声音发颤,陈默刚要劝,却触到她掌心的烫——比药炉还烫。
“英丫头!“李寡妇开了门就哭,“娃烧得说胡话,我......“
林英没等她说完,伸手摸了摸药罐。
汤还滚着,心灯草的涩味刺得她皱眉:“火候过了。“她从陈默兜里摸出调羹,搅了搅汤,又抓了把雪撒进去:“晾半刻,喂他小半碗。“
小娃被抱过来时,林英接过汤碗。
她的手在抖,却稳得像特警握枪——调羹凑到娃嘴边时,雪水激得汤冒起白汽,正好熏得娃张开了嘴。
后半夜的雪停了。
陈默推着林英往回走,身后跟着一串脚印。
李寡妇追出来,怀里的娃正攥着她的手指啃,脸蛋红扑扑的:“英丫头,娃刚才喊饿!“
林英靠在轮椅上,望着东边泛起的鱼肚白。
她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时正撞进一片惊喜的目光——是早起的村民,扛着猎枪的,提着菜篮的,全都站在路口,手里捧着热乎的烤红薯、新晒的鹿肉干。
“英丫头,喝口热的。“老周头把红薯塞进陈默手里,“昨儿我那口子还说,你个女娃子能懂啥药......“他挠了挠头,“现在她在灶房守着汤,比守月子还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