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苏康督造的炼钢炉终于炼出了合格的钢水来,这让苏康大喜过望,急忙吩咐鲁琦兄弟和工匠们开始拉出钢筋、注出钢坯和轧出钢板来,并迅速投入到建筑、农具、军工等方面的应用上。
尤其是百炼钢,他应用在了刀剑枪戟等武器改良上,并迅速装备于他的护卫队。
眼瞅着三个月过去,武陵的稻子黄得晃眼,穗子沉得压弯了禾秆,阎武一大早就带着家里人忙活 —— 照着苏康教的法子,把稻田里的水往旁边挖好的沟里慢排。
水一点点降下去,沟里的鱼渐渐露了头,小的跟拇指般粗,尾巴一摆一摆的,大的能有巴掌长,挤在水里吐着泡泡,看得人心里直发痒。
“阎武叔!好家伙,这鱼真养出这么多!”
王刚刚跟着苏康、柳青赶到田埂,一眼就瞅见沟里的热闹,脚底下没留神,差点踩进泥坑,多亏旁边的阎兰兰伸手拽了他一把 —— 姑娘家穿一身利落的青布短打,动作快得像阵风,手上还沾着点泥,是刚帮着搬竹筐蹭的。
“王刚叔,走路看着点泥!”
兰兰收回手,语气爽利,没半分娇柔,“这沟边滑,摔下去可就成泥人了。”
柳青忍着笑,帮王刚掸了掸裤腿上的泥:“王大哥,你上次还跟我赌两文钱,说阎武叔这稻田养鱼准成不了,现在信了吧?”
王刚脸一红,挠着头嘿嘿笑道:“那不是没见过嘛!谁知道鱼跟稻子还能搭伙过日子?” 说着就凑到沟边,瞅着阎智杰捞鱼,网一兜就是十几条,手痒得不行,“阿杰,你那备用网借叔试试呗?叔年轻时捞过虾,肯定比你捞得多!”
阎智杰正捞得起劲,闻言就把网递过去:“王刚叔,你小心点,别把网扯破了。”
兰兰在旁边帮着把捞上来的鱼分类放进竹筐,见王刚拿网的姿势就乐了:“王刚叔,你那姿势不对,网得斜着放,不然鱼会从底下溜了 —— 跟你抓差似的,得讲究章法。”
王刚不服气,照着自己的法子往水里一兜,结果提上来只捞着几根水草,还溅了自己一脸泥。
周围看热闹的村民都笑了,他也不恼,抹了把脸:“刚才是没找准角度,再来一次!”
苏康走过来,指着沟里聚在一块的鱼群:“兰兰,你眼尖,帮着盯会儿,等鱼群往这边游,再喊你王刚叔下网。”
兰兰点头应着,眼睛盯着水里,跟盯猎物似的专注,过了几秒突然喊道:“王刚叔,右边!快!”
王刚一听,赶紧把网往右边伸,这次还真捞着七八条,有两条差点蹦回沟里,兰兰眼疾手快,伸手就按住了:“得亏我反应快,不然你又白忙活了。”
王刚嘿嘿笑道:“还是兰兰你厉害!”
周围的苗民早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阿木挤在最前面,拉着阎武的胳膊,声音都有点发颤:“阎武叔,这鱼真养活了!我刚才瞅你家稻子,穗子比去年还饱满,颗粒也壮,没耽误收成啊!”
“那可不!”
阎武笑得合不拢嘴,伸手拨了拨身边稻穗,“苏大人说了,鱼在田里吃虫吃杂草,拉的粪还能肥田,稻子长得好,鱼也长得壮,这叫‘互相帮忙’!”
说着,阎武就挑了几条最大的鱼,拎到旁边临时搭的灶房里,打算炖锅鱼汤请苏康他们尝尝。
兰兰跟着过去帮忙,杀鱼、切姜片动作麻利,手里的菜刀耍得有模有样,比家里的男人们还利索。
王刚凑到灶房门口,跟只等着开饭的馋猫似的,时不时探头:“阎武叔,汤好了没?我闻着香味都快流口水了!”
“急啥!”
阎武笑着舀了勺汤尝了尝,“再炖会儿更鲜,你先去跟苏大人唠唠,别在这儿添乱。”
“我这不是怕苏大人等急了嘛!”
王刚找了个借口,又站了会儿,才被柳青拉回田埂边。
没等多久,阎武就端着一大锅鱼汤出来,奶白色的汤里飘着姜片和葱花,香味一下子飘满了整个田埂。
兰兰拿着碗,先给苏康盛了一碗,双手递过去:“苏大人,您快尝尝,我爹炖鱼汤最拿手。”
苏康接过碗,喝了一口,鲜得不住点头:“绝了!比池塘里养的鱼还鲜!这就是鱼和稻子的好处 —— 鱼肥田,田养稻,稻护鱼,一点不浪费。”
王刚早就端着碗蹲在旁边,喝得吸溜响,嘴里还含糊不清:“鲜!太鲜了!阎武叔,您这手艺,要是去县城开个鱼汤铺,准能赚大钱!”
“你就知道吃!”
柳青递给他一张帕子,“慢点喝,别烫着舌头,等会儿还要帮着记报名的户数,你要是把脑子占满了,等会儿又把‘李’写成‘理’。”
王刚擦了擦嘴,嘿嘿笑道:“那不是笔误嘛!等会儿我肯定记准了!”
苏康放下碗,清了清嗓子,看向围过来的村民,声音提高了些:“大家都瞧见了,阎武叔家今年试种的稻田养鱼,稻子没收少,鱼还收了满筐。这鱼自己吃着鲜,拿到武陵县城卖,一斤能卖二十文 —— 要是一家种两亩田,明年光卖鱼就能多赚几千文,够买几担米,给孩子们扯新衣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