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负责拟沟通话术。她删掉了“智能学习”“AI算法”这些术语,换成:“我们想花点时间了解您的生活习惯,让玻璃更合您的心意。”
下午三点,临时评审会在会议室召开。刘好仃把两项进展并列展示:一个是技术端的“双层感知机制”,另一个是服务端的“习惯播种”流程。
赵磊仍有顾虑:“响应延迟怎么办?比如老人突然摔倒,第一层还没反应过来,第二层更来不及。”
“那就明确告诉客户,这不是急救设备。”刘好仃说,“它是陪伴者,不是监护人。我们能做到的,是发现趋势性变化,而不是实时拦截意外。”
王芳补充:“而且我们可以设置紧急通道。比如一键呼叫、手动触发照明增强,这些基础保障不能少。”
孙雯拿出一段剪辑好的演示视频:一位老人晚上起床,走廊灯随脚步渐次亮起,亮度适中,不刺眼。画外音是温和的女声:“凌晨两点十七分,您起身喝水,一切正常。”
“听起来不像机器。”王芳说,“倒像有人在默默守着。”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七个字:“让玻璃学会等待。”
他回头问大家:“我们急什么?人一辈子,有多少光是在等中亮起来的?等孩子放学,等爱人回家,等身体缓过来。灯也可以等,等一个人的习惯成自然,等一段关系建立信任。”
赵磊收起笔记本,说了句:“那我今晚就把测试包推上去。”
孙雯已经开始整理首批试点家庭的联系方式。
王芳则打开邮箱,准备发送第一封《节律观察邀请函》。
刘好仃没动。他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厂区一辆货车缓缓驶过,车顶反着午后阳光。他想起昨夜那个静止四十分钟的记录,想起赵磊说“它发现了”。
也许真正的进步,不是机器变得多聪明,而是它终于学会了不打断沉默。
他转身回到工位,翻开最新一批客户回执。其中一页写着:“灯不用太灵,只要记得我是谁就行。”
他轻轻折了个角,夹进笔记本里。
赵磊在测试区插上最后一根数据线,按下启动键。新系统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屏幕跳出第一条初始化提示:
“开始记录您的生活节律,预计两周后生成首份观察报告。感谢您愿意让我们慢慢了解您。”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