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打开另一段视频,是养老院走廊的监控。她放慢速度,暂停在一位老人停下系鞋带的画面。
“你看。”她叫赵磊,“他弯腰之前,左手先扶住了栏杆,右腿往后退了半步。这些动作,加起来不到五秒,但每一个都是信号。”
赵磊凑近看:“所以我们要的不是‘他弯腰了’,而是‘他准备弯腰了’。”
“对。”孙雯点头,“灯要是能在扶栏杆那一刻就微微亮起来,哪怕只亮三成,也能防滑。”
王芳记下:“那功能名称就别叫‘智能感应’,叫‘提前一步’?”
“叫‘扶一把’更好。”刘好仃说,“不炫,但暖。”
赵磊重新设计输入结构,把单点动作拆成“准备—执行—结束”三个阶段。他刚保存配置,程序第三次运行,进度条爬到一半,内存占用飙升,系统自动终止。
“撑不住。”他摇头,“现有主板处理不了这么多节点分析。”
“换硬件?”王芳问。
“成本翻倍。”赵磊说,“而且老客户升级麻烦。”
“那就只能再砍功能。”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字,“先不求它预判,只让它事后总结——比如每天早上生成一条消息:‘昨晚您有两次起身停留超过三分钟,是否需要查看详情?’”
孙雯眼睛一亮:“这个可以做成语音摘要,用温和的声音念出来,像家人聊天。”
“对。”王芳笑,“不说‘异常’,只说‘有点不一样’。”
赵磊深吸一口气,开始调整输出逻辑。他把“强制报警”模块暂时关闭,改为“建议查看”,并将触发条件从“偏离标准”改成“连续三天变化”。
程序第四次启动。进度条缓慢推进,CPU温度升到七十度,风扇转速加快。
大家都不说话,盯着屏幕。
终于,绿色的“完成”标志跳了出来。
赵磊点开结果,第一条记录显示:“用户夜间活动模式较前两日减缓,建议关注晨起状态。”
他愣了几秒,然后笑了:“它……总算说了句人话。”
刘好仃也笑了:“看来不是机器笨,是咱们一开始要求太高。”
孙雯立刻导出这段数据,放进新文件夹:“灯友计划·第一句人话”。
王芳已经开始写第二天的跟进计划,列出需要补充采集的生活场景:穿衣、洗漱、服药、看电视。
赵磊正准备保存模型版本,突然发现后台日志里跳出一行小字:
“检测到长时间静止状态,持续超过四十分钟,未触发常规唤醒。”
他放大这条记录,核对时间戳,对应的是视频里老人坐在沙发上发呆的那段。
“它发现了。”他声音低了下来,“那个我们一直忽略的‘不动’。”
刘好仃走过来,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
“这不是故障。”他说,“这是它第一次,真正看见了一个人的沉默。”
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深圳玻璃厂打工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