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又弹出一条新留言。
“我们厂的恒温湿房玻璃,四个月不到就漏气了,密封条发霉变脆,能不能推荐一款耐用点的?”
刘好仃盯着这行字,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随即打开《工业场景需求筹备进度表》。文档里五条任务已经全部打钩,最新一条是昨天下午加进去的:“确认高湿专用胶条供货周期”。
他点进供应商系统,准备查看发货状态,结果跳出一行提示:**该型号产品已暂停接单,恢复时间待定。**
刘好仃眉头一皱,翻出上周的采购邮件记录。三天前对方还回信说库存充足,可今天不仅官网页面下架,连联系人电话也转到了语音信箱。
他立刻拨通王姐的号码。
“你那边有没有收到胶条断供的消息?”
“没有啊。”王姐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我还等着用这批样品做客户回访对比呢。”
“现在拿不到了。”刘好仃把屏幕拍了个照发过去,“原厂突然停供,说是上游原料出了问题。我们手头这点库存,撑不了两次测试。”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秒,“那咱们不是卡住了?”
“先不急。”刘好仃靠在椅背上,“备用名单上还有几家,我去翻一下合同档案,你马上查查他们最近有没有更新报价单。”
挂了电话,他又在群里拉了个临时语音。
“老陈,你在吗?”
“在,在翻旧订单。”老陈的声音很快响起。
“帮我查一下三年内合作过的密封材料供应商,重点看有没有签过应急调货条款。另外,把所有用过耐高温边框的客户订单再筛一遍,看看有没有人自己换过胶条品牌。”
“行,我这就弄。”
“老周呢?”
“刚从工地回来,正洗相机。”老周接得干脆。
“等会儿可能要跑一趟龙岗,有家备用厂说能提供替代样品,但我得确认性能能不能扛住高压冲洗和长期潮湿。你准备好测试流程,样本一到马上进箱。”
“没问题,老化箱已经预热了。”
语音结束,办公室安静了几秒。刘好仃重新打开进度表,在“材料供应”那一栏旁边画了个红三角,备注写道:“主渠道中断,启动B计划”。
王姐的消息紧接着跳进来:“两家备用商回复了,一家没货,另一家有现货但型号不一样,推荐了两款替代品,发了参数表过来。”
刘好仃点开附件,眉头越皱越紧。两款材料标称耐温八十度,可关键指标里“湿热老化后粘接保持率”这一项空着,技术说明书写着“视工况调整使用”。
“这种话等于没说。”他小声嘀咕了一句,转头给老周发消息:“别等快递了,你现在就去龙岗那家厂取样,来回争取六小时内搞定。带上相机,拍清楚每卷胶条的批次号和包装标识。”
老周秒回:“出发。”
刘好仃又给实验室打了电话,让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水汽渗透率检测仪和模拟冲洗装置。他知道,这种临时替换的材料,光看纸面数据没用,真正拼的是实际表现。
一个小时后,老周发来一张照片:仓库货架上摆着两卷深灰色胶条,标签上印着陌生的品牌名。
“拿到了,正在往回赶。”
刘好仃回了个“好”字,起身走向实验室。
设备已经就位,两个测试舱分别设定了两种环境:一个是四十度、百分之九十五湿度的恒定环境,模拟中药提取车间;另一个则是间歇式高压喷淋,模仿肉类加工厂每日三次的清洗流程。
样品送到时还没到下班点。老周一头汗地冲进来,把两卷胶条和厚厚一叠技术资料放在操作台上。
“厂家说A型更软,贴合性好;B型硬一点,抗压强,但他们都没做过超过七十二小时的湿热测试。”
“那就我们来试。”刘好仃戴上手套,“按标准流程来,先测初始粘接力,再进舱。”
两小时后,第一轮数据出来了。
A型材料在模拟湿热环境中四十八小时后,边缘开始起泡,剖面检查发现内部已有微小分层现象;B型虽然外形完整,但在高压冲洗测试中出现了轻微渗水痕迹,显微镜下能看到胶体与玻璃接触处有细微剥离。
刘好仃站在观察窗前,看着第二轮加压测试正在进行。水流撞击在玻璃接缝处,像小锤子一下下敲着人的神经。
“不行。”老陈站在他旁边摇头,“客户那边要求至少半年不出问题,这材料顶多撑三个月,尤其在天天冲水的地方。”
“问题是,我们现在没别的选择。”刘好仃盯着屏幕上的压力曲线,“原厂不发货,备用料又不达标,等于两条腿都绊住了。”
王姐这时走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客户咨询汇总:“今天又有六条类似提问,三个来自食品厂,两个医药仓储,还有一个是电子封装车间。他们都明确说了,现有产品用不到半年就得换。”
“说明需求是真的。”刘好仃点头,“可我们拿不出解决方案,就不能回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