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的电话刚挂,刘好仃就点开了推广活动的数据后台。
屏幕上的数字安静地躺着,像一排没睡醒的数字兵。点击率4.1%,咨询转化5.3%,转发分享为零。他盯着看了三秒,把椅子往后推了半寸,顺手把茶杯往左边挪了挪,腾出位置放笔记本。
“老陈,王姐,老周,”他一条微信发出去,“十一点半,小会议室。”
消息刚发完,老周的回复就跳了出来:“是不是出啥事了?”
“数据不太对。”他回了四个字,关掉页面,起身时顺手抓了支笔和一张便签纸。
二楼小会议室的灯已经亮着。他推门进去的时候,王姐正低头看手机,老陈在调试投影,老周坐在角落翻笔记本。没人说话,但空气里有点东西在冒泡,像是烧到一半的水。
刘好仃把便签纸贴在白板上,写了个大大的“?”然后转身连上电脑,把刚才那张报表投了上去。
“这是我们昨天推的‘安心户优先服务’首场宣传。”他指着图表,“去年同期的新客激活是18%,这次是6.2%。点击比平均低41%,客户主动咨询只多了五个。我们花了一周改流程、做标签、加提醒,结果客户反应跟看见广告传单一样——扫一眼,划走。”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老陈先开口:“投放渠道我查过,没问题。朋友圈、公众号、短信推送都准时到了,打开率也正常。技术端没卡点。”
王姐抬头:“可问题就在这儿。打开是打开了,看完就忘了。我们发的内容太像通知,不像对话。比如那条‘您已被纳入优先服务名单’,听着像系统自动发的,谁记得住?”
老周插话:“还有,施工队那边根本不知道这事儿。前天南头那个安装工跟我说,客户问他‘你们现在是不是有优先服务’,他愣是答不上来。咱们内部都没通气,客户从哪儿感知变化?”
“所以是前端表达不行。”王姐语气提了一度,“我们总想着把规则讲清楚,可客户不关心你有多少条款,他们只想知道——这事儿跟我有没有关系。”
老陈皱眉:“可内容是按上次讨论改过的。透明套餐、节点提醒、专属通道,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怎么就成了‘广告’?”
“好处是你觉得的。”王姐手指点了点屏幕,“客户收到短信,第一反应是‘又来推销’。你写得再规范,语气还是冷的。就像上次罗湖那位说的,‘尊敬的用户’听着就不像冲他一个人说的。”
老周点头:“我们调度这边也是。信息一层层传,到最后就成了‘上面让这么干’。工人不知道为啥要拍照打卡,客户也不知道为啥突然多了一堆提醒。两边都懵。”
刘好仃一直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笔杆。等大家声音落下去,他把投影切回空白页,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
**看见。相信。参与。**
“我们做了不少事,可客户既没看见改变,也不信这是真的,更没觉得自己参与了什么。”他顿了顿,“我们以为是升级服务,其实客户眼里,可能就是换了种方式发广告。”
王姐叹了口气:“说白了,我们自己都觉得这是‘工作流程优化’,可客户要的不是流程,是感觉。”
“感觉?”老周抬眼。
“对。”她点头,“比如你打电话跟客户说‘您是我们第一批优先客户’,语气要是跟念通知一样,他说不定还以为你是骗子。可你要是在他家门口装玻璃的时候,顺口说一句‘哥,您这单走的是快速通道,明天就能装完’,他立马就觉得——哦,原来这事儿真轮到我了。”
老陈若有所思:“所以不是做得不够,是没让人‘看得见’。”
“也不光是看见。”刘好仃接话,“是让他觉得,这个变化,是因为他才发生的。”
会议室又静了下来。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照在白板上那三个字上。“参与”两个字的笔画有点歪,墨迹在板面上微微晕开。
老陈忽然开口:“那我们之前的设计,是不是方向就偏了?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把规则做细,怎么让系统更准,可从来没想过——客户愿不愿意进这个局。”
王姐苦笑:“我们把自己当成了裁判员,可客户只想找个能信的人。”
老周挠了挠头:“那下次搞活动,能不能让工人也懂点话术?至少别一问三不知。”
“不止工人。”刘好仃看着三人,“是我们所有人都在用‘公司口径’说话。可人跟人打交道,靠的不是口径,是态度。”
他合上笔帽,轻敲了两下桌面:“这样,今天先不急着定方案。大家都回去想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不是客户真正在意的?第二,我们的行动,能不能让人一眼看出不同?”
他打开笔记本,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打了四个字:“反思记录”。
“每人写一份,下班前发我邮箱。不用长篇大论,就说说——如果换你当客户,你会不会被自己打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