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提示音又响了一次。
刘好仃点开新弹窗,是林客户门店的打卡照片,阳光穿过玻璃,在收银台边投下一块规整的光斑。他顺手点了赞,备注写上:“第28天,依旧清亮。”
王姐从隔壁桌探过头,“这都快成日更连载了。”
“有人坚持打卡,说明心里认这个事。”刘好仃把页面最小化,调出后台咨询记录,“但咱们这边,接得住吗?”
老陈刚坐下,手里还捏着半杯凉茶,“怎么说?”
“过去三天,六条没回上的咨询。”刘好仃把屏幕转过来,“两条问定制周期能不能压缩到五天以内,一条问节能数据能不能当证明用,还有三条,全是同一个人问的——‘我扫了二维码,手册看了,能不能先寄块小样?’”
王姐皱眉,“这不都是好问题吗?怎么没回?”
“技术组说等统一回复,市场部觉得要走审批流程。”刘好仃关掉记录表,“等来等去,人就走了。昨天那个惠州的小加盟商,今天改问别家品牌了。”
老陈放下杯子,“我们反应是慢了点。前两天试运行的快速通道,只设了个入口,没配专人盯。”
“不是没人,是没分清轻重。”王姐翻出自己整理的客户标签,“现在来的,有真想买的,有比价的,也有纯好奇的。咱们一股脑全塞进一个口子,谁先谁后搞不清,当然堵。”
刘好仃点头,“所以得改。”
他打开共享文档,新建一页,标题打上“YJ-01_Optimized_V2”,底下第一行写着:“优化目标:让对的人,在对的时间,拿到对的回应。”
王姐笑出声,“这像极了相亲平台的口号。”
“本质一样。”刘好仃不抬头,“都想快速匹配成功。咱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没产品,也不是没信任,是中间那根线太粗,缠住了该往前走的客户。”
老陈想了想,“你是想把服务也分级?”
“不是分级,是分流。”刘好仃拉出一张流程草图,“主通道不变,大客户、复杂需求照常走全流程;另开一个小口子,专接中小客户的常见问题——比如要样品、问周期、查数据这类,四十分钟内必须给个准话。”
“可人从哪来?”王姐问,“现在谁都有自己的活,再加任务,怕是要崩。”
“不加人,调结构。”刘好仃敲了两下键盘,“技术支持那边,每天安排一人轮值,专门盯这个快速通道。问题进来,能当场答的当场答,不能的,三句话内告诉人家‘我们在处理,X小时内回复’。老陈,你觉得技术组扛不扛得住?”
老陈沉默几秒,“如果只是基础咨询,不涉及工艺调整和成本测算,我可以带两人轮班。但得有个清单,划清边界,不然又变成啥都往里扔。”
“清单我来列。”刘好仃记下一条,“明天发你初稿。另外,宣传材料也得跟上。现在客户拿着我们的打卡数据,想拿去投标、申请补贴,但我们从来没说过这东西能这么用。”
王姐眼睛一亮,“你是说,把它变成一种附加价值?”
“不止是价值,是工具。”刘好仃打开一份客户留言截图,“这个人问‘能不能导出带时间戳的PDF?物业要盖章的文件’。说明他已经不把这当普通反馈了,是在找合规凭证。”
“可法务还没点头。”王姐有点犹豫,“万一出了责任问题……”
“所以我们不直接说‘可以作证’,而是引导他们理解用途。”刘好仃新建一个文档,“你来写份《打卡数据应用建议书》,不用正式,就用聊天语气,举几个例子——比如‘某奶茶店凭连续30天紫外线阻隔记录,成功申请节能改造补贴’,或者‘连锁咖啡馆用数据对比,说服总部更换玻璃’。”
“虚构的?”
“七分真,三分润色。”他笑了笑,“先看看市场反应。真有人拿着去用了,咱们再考虑要不要走正规化。”
王姐点头,“行,那我写得像朋友圈分享那样,轻松点,让人敢信也敢试。”
“对。”刘好仃合上笔记本,“信任不是靠盖章建立的,是靠别人看到有人用了、有效了,才敢跟。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看见‘有用’。”
老陈忽然开口:“那纪念牌呢?第一批观察员挂牌仪式下周二,仓库说边角料已经打磨好了,就等设计稿。”
“按时办。”刘好仃打开打印机,“仪式不是走过场,是给所有观望的人看的——认真对待每一块玻璃,也认真对待每一个愿意相信我们的人。”
纸张缓缓吐出,是一张带修订标记的流程图。王姐接过看了一眼,“这小窗口图标,画得还挺可爱。”
“小归小,作用不能小。”刘好仃把另一份递给老陈,“你今天下午跟技术组碰一下,先把测试版搭起来。重点不是功能多全,是让用户感觉到——有人在听。”
老陈点头起身,“我这就去。”
“等等。”刘好仃叫住他,“再加一条规则:所有通过快速通道提交请求的客户,三天内必须收到一次主动回访,不管问题有没有进展,都要让他们知道进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