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小城,晨雾还没散尽,岐仁堂的木门就被轻轻推开了。五十出头的岐大夫正坐在案前整理药材,鼻尖萦绕着当归、黄芪的清苦香气,墙上挂着的《黄帝内经》拓片被晨光染得泛黄。他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一对年轻夫妻,女人脸色苍白如纸,被男人紧紧扶着,肚子微微隆起,一看就是怀了孕的模样。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媳妇!”男人声音带着哭腔,额头上满是冷汗,“她怀孕五个月了,昨天突然下身流血,吃了药反而更严重了!”
女人叫林晓梅,今年三十岁,在城里的外贸公司做跟单员,平时忙得脚不沾地。她喘着气,虚弱地说:“大夫,我现在浑身没力气,吃不下饭,稍微一动就头晕,那血止不住……”
岐大夫赶紧起身,扶她坐在靠窗的藤椅上,又让学徒小宇倒了杯温水。“别急,慢慢说,先让我看看脉。”他伸出手指搭在林晓梅的手腕上,眼神专注,手指轻轻感知着脉象的跳动。
一旁的丈夫王磊补充道:“昨天早上晓梅发现流血,我们吓坏了,赶紧去小区门口的张医生诊所。张医生说这是‘上火’了,开了凉血的药,说吃了就能止血。可她吃了两副,血不仅没少,反而越来越多,今天早上起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
岐大夫又看了看林晓梅的舌苔,只见舌质淡白,苔薄白,再问她平时的饮食作息。林晓梅叹了口气:“我平时工作忙,经常吃外卖,要么是生冷的沙拉,要么是辛辣的快餐,有时候加班到半夜,还得对着电脑赶单据。怀孕后也没怎么歇着,总觉得年轻扛得住。”
“《脾胃论》里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说‘脾主统血’,”岐大夫收回手,缓缓说道,“你这脉象沉细无力,舌苔淡白,又是食少体倦的模样,分明是脾气虚弱啊。女子怀孕后,气血要养胎,本就耗费脾之运化,你又长期饮食不节,生冷伤脾阳,劳累耗脾气,脾的力气弱了,就像家里管事儿的保姆没了力气,怎么能兜得住气血?这血自然就往下漏了。”
王磊不解地问:“可张医生说这是上火,凉血药怎么反而没用呢?”
岐大夫拿起案上的茶杯,指着杯壁说:“你看这杯子,要是里面的水满了溢出来,是该泼水还是该加固杯壁?”王磊愣了愣:“当然是泼水啊。”
“可要是杯子破了个洞漏水,你再泼水,是不是越泼漏得越多?”岐大夫笑道,“出血未必都是上火。《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这个‘裹’字,就是脾把血裹在脉道里不让它乱走。你媳妇是脾气虚,脉道的‘堤坝’松了,血才漏出来,这时候该做的是补脾气、加固堤坝,而不是用凉血药去‘泼水’——凉血药多是寒凉之品,《神农本草经》说‘寒凉伤脾胃’,本来脾就没力气,再泼冷水,它更扛不住,血自然越止越凶。”
林晓梅听得连连点头:“难怪我吃了药后,觉得肚子发凉,更没胃口了。岐大夫,那我这病该怎么治啊?”
“《金匮要略》云‘虚者补之’,你这是脾虚失统,治法自然是补中益气、养血摄血。”岐大夫转身走到药柜前,学徒小宇赶紧递上纸笔。“我给你开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要重用,《本草纲目》说黄芪‘补气之长’,能补一身之气,就像给堤坝添上结实的夯土;党参、白术健脾燥湿,让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好比给保姆添力气;当归养血,《神农本草经》说当归‘主妇人漏下’,既能补血,又能助气摄血,就像修堤坝时不忘给土壤施肥,防止堤坝开裂;柴胡、升麻升阳举陷,让涣散的阳气往上提,气血自然能归位。”
他一边说一边抓药,动作娴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白术二钱,当归一钱半,柴胡五分,升麻五分,炙甘草一钱,再加点陈皮理气,防止补药壅滞。”小宇一边称药一边问:“师父,她现在还在出血,不用加止血的药吗?比如仙鹤草、地榆之类的。”
岐大夫摇摇头:“《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其本’,她的出血根源是脾虚,不是血热妄行,只要脾气补足了,自然能统摄血液,这才是治本。要是只加止血药,好比用棉花堵破洞,洞还在,迟早还会漏。”
他把药包好递给王磊:“回去后用砂锅慢煎,先泡半个时辰,大火烧开后小火煎二十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煎一次,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温服。服药期间,要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小米粥、山药汤,千万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也别劳累,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林晓梅夫妇千恩万谢地走了。第二天一早,王磊就兴冲冲地跑来说:“岐大夫,太神了!晓梅昨天喝了一副药,出血就少了大半,今天早上起来,居然不怎么流血了,也能吃下小半碗粥了!”
岐大夫点点头:“这就对了,脾气得补,统血功能恢复,血自然就止住了。让她接着服药,连服五副,巩固疗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