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告诉我们,在人民公社时期,贾庄村还创办了村办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为村集体经济积累了一些资金。“那时候,我们办了一个小型的砖瓦厂和一个木工坊,生产的砖瓦和家具不仅满足了村里的需求,还卖到了周边的村庄,油坊满足村民需求,染房馒头房织布房毡房等,农副产品农产品手工制作编制加工自食自足还能给大队创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分地到户政策在贾庄村落地实施。“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担心分地后自己种不好地,吃不饱肚子。”老书记说,“我就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分地到户的好处,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慢慢地,村民们接受了这个政策,开始精心打理自己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村民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在老书记的带领下,贾庄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我们先后修通了村里的主干道,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学校和卫生室。”老书记自豪地说,“现在,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村民们生病了也能及时得到医治,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聊到兴起时,老书记站起身,领着我们来到院子里,指着远处的群山说:“你们看,那些山上,以前都是光秃秃的,现在都种上了果树和树木。”老书记告诉我们,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他带领村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贾庄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村庄”。
“现在的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老书记感慨道,“吃的、穿的、住的都不用愁,村里的年轻人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家创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天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时分。老书记的家人留我们在家吃饭,饭菜很简单,都是村里常见的家常菜,但却充满了乡村的风味。吃饭的时候,老书记还不停地给我们夹菜,热情得像对待自己的亲人。
饭后,我们告别了老书记,准备离开桃峪村。站在村口,回望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村庄,阳光洒在白墙灰瓦上,显得格外温馨。村口的古槐树下,老书记正挥手向我们告别,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
汽车缓缓驶离桃峪村,窗外的景致渐渐远去,但老书记的话语却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带领桃峪村的村民们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贾庄村的故事,是沂蒙山区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而老书记高庆富,就像那棵村口的古槐树,扎根在贾庄村的土地上,守护着这片世外桃源,也见证着乡村的变迁与发展。
喜欢崮影人生一位残疾者的27年突围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崮影人生一位残疾者的27年突围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