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马坡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9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农业与工业并举,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与机械制造企业并存,同时临近微山湖,渔业资源丰富,是铜山北部重要的农业与工业镇。
14. 郑集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西接沛县。镇内农业特色鲜明,是徐州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的产业链,是铜山北部农业强镇。
15. 黄集镇:位于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交通便利,徐济高速穿境而过,工业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农业以粮食种植与畜禽养殖为核心,是铜山西北部重要的综合发展镇。
16. 何桥镇:地处铜山区西北部,面积约72平方公里,西接丰县。镇内农业发达,是全国文明镇,优质粮食种植与特色养殖产业突出,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铜山乡村发展的标杆镇。
17. 茅村镇:位于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3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核心文旅景点坐落于此,同时工业基础扎实,是铜山北部重要的文化旅游与工业镇。
18. 柳新镇:地处铜山区北部,面积约85平方公里,北邻鼓楼区。镇内工业发达,是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近故黄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了工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19. 房村镇:位于铜山区东南部,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南邻安徽省宿州市。镇内农业与物流产业并重,是徐州重要的蔬菜与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依托交通优势发展物流运输,是苏皖边界重要的农产品物流枢纽。
20. 伊庄镇:位于铜山区东北部,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北邻微山湖。镇内山林资源丰富,吕梁风景区核心区域坐落于此,山水景观与乡村风貌交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林果种植等产业,是铜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21. 其他街道(张集街道、义安街道、电厂街道等):多依托产业园区或大型企业设立,功能定位以工业生产、配套服务为主,与周边镇域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支撑铜山工业经济发展。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发展历程
铜山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境内吕梁遗址、丘湾遗址等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早期农业文明。夏商时期,此地属古大彭国疆域,是彭祖文化的重要辐射区域。西周至春秋时期,隶属宋国,战国末期归楚,成为楚文化向北传播的重要节点。秦统一六国后,随彭城县划入泗水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
两汉时期,铜山区所在区域成为楚国、彭城国的核心腹地,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承载地。西汉时期,分封于此的楚王、彭城王在此修建大量宫殿、陵墓与祭祀场所,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等遗存印证了当时的繁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铜山区域因地处彭城周边,成为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行政区划屡经变迁,先后隶属徐州刺史部、北徐州等建制。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徐州成为南北水运枢纽,铜山区域依托运河支流与陆路交通优势,商业贸易日趋繁荣,沿线形成了多个集镇与码头。北宋时期,徐州成为京东路重要城市,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曾游历铜山吕梁、汉王等地,留下了“吕梁悬水三十仞,疾雷翻空舞长剑”等诗句,推动了区域文化发展。明清时期,徐州为徐州府治所,铜山区域作为府城周边重要县域,逐步形成固定的乡镇格局,农业与手工业协同发展,粮食种植、煤炭开采等产业初具规模。
民国时期,铜山先后为徐州府铜山县、江苏省铜山县,是徐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49年以后,铜山县隶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江苏省,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铜山县隶属徐州市。2010年,铜山县撤县设区,成为徐州市铜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铜山与徐州主城区深度融合,逐步从“农业大县”转型为“工业强区、文旅大区”,成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
(二)文化脉络
铜山区的文化脉络以两汉文化为核心,融合彭祖文化、山水文化、运河文化、乡村文化等多元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
两汉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核心基因。作为古彭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是两汉时期诸侯分封的核心区域,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楚王山汉墓群等遗存,集中展现了汉代的丧葬文化、建筑工艺与艺术成就。汉画像石、汉兵马俑、银缕玉衣等出土文物,构成了完整的汉代文化遗存体系,成为研究两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奠定了铜山“汉文化之乡”的地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