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女儿小卞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在考虑是否要给她随社礼。这可真是让人有些惊讶呢!毕竟,随社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表达祝福和支持的方式,通常是在亲友结婚时送上一份礼金或礼物。但现在居然有人对是否要给小卞随社礼产生了疑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小卞随她母亲住了,她告诉这几个姑,她要结婚了,新朗高高大大,在国企上班,小卞也在国企上班
卞随她母亲住了,她告诉这几个姑,她要结婚了,新朗高高大大,在国企上班,小卞也在国企上班。
她说话的时候,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违的稳当,像是从前那个在院子里追蝴蝶的小姑娘,一下子长成了能拿主意的大人。她妈坐在一旁,手里攥着一块洗得发白的围裙角,眼角的皱纹里夹着笑,也夹着泪。几个姑你一言我一语,像是突然炸开的油锅——
“哎哟,高高大大?那得多高?一米八有没有?”
“国企?正式编制?公积金高不高?”
“小卞你自己也是国企,俩人加起来,往后房贷压力不大,日子稳当!”
卞随只是笑,没接话。她低头剥了一只橘子,一瓣一瓣掰开,先递给她妈,再递给大姑,最后自己才吃了一瓣。橘子有点酸,她皱了下鼻子,却舍不得吐,像是把那点酸也咽进了肚子里。她知道,这几个姑嘴上热闹,心里其实是替她松了口气——毕竟,她爸走后,她们眼瞅着她妈一个人打三份工,把她从初中供到大学,再送进现在的单位,一路提心吊胆,生怕她走错一步。
“人好就行。”她妈终于开口,声音有点哑,“高高大大不能当饭吃,国企也不能保一辈子。关键是,他肯不肯在下雨天给你送伞,肯不肯在你发烧的时候,半夜去买药。”
卞随点点头,没说自己其实最打动的是那一回——她加班到十点,走出大楼,看见他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杯热豆浆,鞋边一圈湿,是雪化的痕迹。他没催她,也没问,只是把豆浆递给她,说:“我猜你今天又没吃晚饭。”
几个姑还在追问婚礼的日子,说要给她缝被子,要给她包饺子,说要请哪家的唢呐班子。卞随听着,忽然觉得,这屋子里的热闹,像是一床新弹的棉花被,盖在身上,暖得让人想掉眼泪。她没敢说,婚期其实还没最后定——男方家里想等开春,她妈想赶在腊月,说腊月有“腊味”,婚姻才有“年味”。她也没说,自己昨晚还梦见父亲,坐在老屋门槛上,抽着旱烟,回头冲她笑,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像在说:“闺女,别怕,往前走。”
她只是又剥了一只橘子,这一次,先递给了二姑。
她大爷说:“卞卞,你得空儿多回来几趟,来看看你奶。你奶今年八十七了,眼还亮,就是耳朵背,可每逢有人进门,她先问‘是不是我小卞回来了?’”
大爷说话的时候,正坐在堂屋门槛上,手里卷着旱烟,膝盖上铺着那条用了二十年的旧毯子。毯子是奶当年用他退伍带回来的军大衣改的,已经磨得发白,还留着几个烟头烫的小洞。他抬头看卞随,目光像穿过三十年前的风:“你小时候,她一勺一勺给你喂米糊,你吐她一身,她也不擦,先笑,说‘我孙女有劲,长大准能扛事。’如今你扛了事,倒把她撂这儿了。”
里屋传来几声咳嗽,像老风箱拉漏了气。大爷冲那边抬了抬下巴:“她夜里睡不踏实,把你们的照片都压在枕头底下,一张一张摸,摸到你那张毕业照,就停最久。她说你穿学士服的样子,像你爸当年穿军装,肩膀一样平,能扛住家门。”
卞随没回话,蹲下去把地上散落的葱瓣捡进竹篮。葱叶上还沾着昨夜的雨,冰凉,像一条条小蛇缠在指缝。她想起小时候,奶用这双手给她编蚱蜢笼,手指被篾条割得流血,只是含在嘴里吮一吮,继续编。如今那双手青筋暴起,指节大得像树瘤,却还固执地每天在灶台边摸黑生火,说要“给卞卞热着锅,她回来就能喝口热汤”。
大爷把烟点上,吐出一口,烟雾在冬日里凝成一条白线:“你工作忙,大爷知道,可你奶的时间是按‘顿’算的——她吃一顿少一顿,睡一回少一回。上回你姑带她去医院,她半路扯着车门不下来,说‘我得回家,卞卞万一今天来呢?’”
卞随终于开口,嗓子发干:“我周末轮休,原来打算……打算去试婚纱。”
大爷没接“婚纱”俩字,只是用烟杆敲了敲鞋底,敲出一撮灰:“婚纱穿一次就收箱底了,你奶要是没看着你穿,她能把遗憾带进棺材。你穿着婚纱来给她瞧一眼,她哪怕第二天闭眼,也带笑。”
说完,他起身,从兜里摸出一把磨得发亮的钥匙,塞进卞随手心:“这是后院小门的钥匙,你奶给你留的。她说你小时候怕走大门,说门槛高,总磕腿,就偷偷在后墙开了一道小门,如今你长高了,那门却还在。你哪天回来,别敲门,自己开,让她一抬头就能看见你,像从前你放学蹦跶着扑她怀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