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没有说话,他正忙着给自己的饭盒盛粥,只是抬了抬下巴,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刘青山的床铺方向。
“你自己看吧。”
刘青山顺着他的目光转过头去。
下一秒,他就愣住了。
只见在他那张床上,那床他走之前叠得整整齐齐的豆腐块被子,此刻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山。
一座由无数信封堆积而成,名副其实的“信封山”!
各种各样的信封,有牛皮纸的、白色的、印着红框的、还有那种薄薄的航空信封……
层层叠叠,从床头堆到床尾,甚至因为堆得太满,已经有许多滚到了地上,在床底下都堆积了厚厚的一层。
这……
刘青山彻底懵了。
他眨了眨眼,“这……这都是谁的信?”
他走过去,声音都有点发干,“这也太多了吧?!”
“哈哈哈哈!”
王强看着他那副震惊的表情,第一个忍不住笑了出来,“还能是谁的?当然是你的了!青山,这些,全——是——你的读者来信!!”
“我的?!”刘青山感觉自己的脑子嗡的一下。
“可不就是你的!”
李卫东端着一饭盒粥,一边呼着热气一边走过来,幸灾乐祸地说道:“这还只是一部分!估计传达室那边还有!青山,你牛逼了啊!你现在是‘人民的作家’了!”
“不对不对,此言差矣,要我说啊,青山现在已经算是当代文坛第一人了!!”王强笑嘻嘻的说。
张建军也跟着点头,“实至名归!实至名归啊!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哪个作家的读者来信能有这么多……”
刘青山现在还有点懵。
“这……这怎么会这么多?”
他随手从“山顶”抓起了一沓,粗略一数,这随手一抓至少就有一二十封。
他哗啦啦地拨拉着手里的信件,目光扫过那些信封。
【寄:燕京大学中文系·青山老师·收】
寄信人的地址五花八门,天南海北。
“黑龙省佳木斯市红旗机械厂张爱军”
“沪上静安区XX弄堂12号王秀娟”
“金陵市招待所服务员韦小花”
“羊城第三中学高三一班冯青青”
“清河县沟子屯大队小学赵梅”
……
“我的天……”刘青山喃喃自语。
他也不是没收到过读者来信。
之前去《人民文学》找邹荻帆的时候,他就转交过自己几封信,也都是读者来信,不过那些读者不知道刘青山的地址,便把信都寄到了编辑部。
可那毕竟只是几封信,远远没有眼前这一大堆信封来的震撼。
“还不止这些呢。”
张建军推了推眼镜,他一向最稳重,此刻的语气里也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惊叹和浓浓的羡慕。
“你仔细看看,不光是读者来信。”
他指了指堆在最上面、明显更厚实也更规整的几个大信封:“那些是编辑部送过来的。有《燕京文艺》的,有《收获》的,还有你老家西北的《延河》,什么《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咱们学校的校报都来凑热闹了。喏,我们还帮你翻了翻,就怕有什么急事。”
刘青山低头,果然在自己刚刚抓起的那一沓里,看到了一个格外扎眼,印着“《当代》杂志社”抬头的信封。
寄信人那一栏,龙飞凤舞地写着三个字。
——郑秋雨。
编辑部的信,也有这么多?
“不是……这到底怎么回事?”
刘青山还是没想明白,“就算信多,也不至于……全都堆到宿舍里来吧?”
“这你就得问咱们学校传达室的人了。”
李卫东“滋溜”喝了一大口粥,烫得直哈哈气,“我们也是前几天才知道的。”
张建军接过话头,详细地解释起来,“传达室的王队长说从一个月前开始,你的信就有了。一开始一天也就七八封、十几封,他们还乐呵呵地帮你收着,在黑板上写中文系刘青山,有信。”
王强也插嘴道:“可谁知道,一个星期后,就炸了!”
他夸张地比划着:“王队长说,邮递员的麻袋,哗啦啦往外倒,一半都是给你的!一天上百封!什么黑省的、江南省的、蜀中的……把他们传达室那间小破屋子,都快给堆满了!”
“王队长就急了啊。”
李卫东笑道:“他满世界找你,可你小子人间蒸发了。他去系里问,系里老师也说你请假了。最后老王没辙了,一打听,才知道你住咱们308。”
“所以,三天前。”
张建军指了指那座“信山”,一脸的哭笑不得,“王队长直接找了个三轮车,分了两趟,把你这些宝贝……全都给你拉过来了。”
“他还放下话了。”
王强学着王队长的鲁东口音,惟妙惟肖道:“嫩可一定告诉青山同志啊,让他赶紧回来!再不回来,俺就把他剩下的信……全糊你们宿舍门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