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不像盛夏那般灼人,也不似寒冬那般吝啬,透过星光老年活动室的落地窗时,被窗棂切割成一块块暖金色的光斑,轻轻落在磨得发亮的实木地板上,也落在靠墙摆放的那排藤椅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甜香,不是市售糕点那种齁人的甜腻,而是带着山药本身醇厚香气的清甜,混着些许桂花的雅致,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挠着每个人的鼻尖,勾得人心里发痒。
“赵爷爷,您慢点儿拿,刚蒸好的山药糕还温乎着呢,别烫着嘴。”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小林一边说,一边用竹制的小夹子,小心翼翼地从铺着棉垫的食盒里夹起一块山药糕,放进赵爷爷面前的白瓷碟子里。那白瓷碟是活动室统一配备的,边缘有些细小的磕碰痕迹,却被擦得一尘不染,衬着米白色的山药糕上那层薄薄的糖霜,显得格外精致。
赵爷爷今年七十九岁,头发已经全白了,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深色的木簪绾着,露出光洁的额头。他戴着一副老花镜,镜腿用细麻绳缠着,那是上次小林看到松动了,特意找修眼镜的师傅帮忙加固的。此刻他伸手接过碟子,指尖触到瓷面的温度,脸上立刻绽开一抹笑容,眼角的皱纹像被阳光熨平了一般,层层叠叠却满是暖意。“小林这孩子,就是细心。”他拿起山药糕,入手软糯却不粘手,鼻尖先凑近闻了闻,那股山药的清香混着桂花蜜的甜气立刻钻了进来,让他不由得眯起了眼睛,“这味儿就对了,跟我老伴儿当年做的一个样儿。”
坐在赵爷爷旁边的李奶奶闻言,立刻凑了过来,她手里也拿着一块山药糕,咬了一小口,嘴角沾了点糖霜却浑然不觉,含糊着说:“老赵,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里了。你看这糕,做得多细腻,一点渣子都没有,肯定是把山药蒸得透透的,还得用纱布细细过筛才行。现在年轻人哪有这耐心?也就小芷和小林了。”
李奶奶的话刚落,活动室另一头就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是张大爷。他今年七十出头,身子骨还很硬朗,平时最喜欢和老伙计们下象棋。此刻他正拿着一块山药糕,一边嚼一边朝这边摆手:“可不是嘛!上次我跟小林说,我牙口不好,吃硬东西费劲,这孩子记到现在。你们看这糕,软乎乎的,我不用嚼都能咽下去,还不粘牙,贴心!”
小芷正好端着一壶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过来,听到张大爷的话,脸颊微微泛红,连忙摆手:“张大爷您过奖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要是觉得合口味,一会儿活动结束了,我再给您装两盒带回家,早上配着粥吃正好。”她说话的时候,声音轻柔,像春日里的细雨,眼睛弯成了月牙儿,看向老人们的目光里满是真诚。
小芷今年二十岁,是附近师范大学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团队,每周都会抽半天时间来星光老年活动室做志愿服务。小林比她小一岁,是计算机系的学弟,去年刚加入,原本是负责帮老人们调试手机、教他们用智能手机的,后来看到小芷忙不过来,也跟着一起学做点心、陪老人们聊天。两个年轻人穿着同款的蓝色志愿者马甲,马甲的左胸口绣着“星光志愿者”五个白色的小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
为了今天的山药糕,小芷和小林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小芷特意早上去了菜市场,挑山药的时候,她蹲在摊位前,一个个仔细挑选,专挑那些表皮光滑、没有斑点的铁棍山药。摊主跟她熟了,笑着说:“小姑娘,又来给养老院的老人们买山药啊?我这刚到的一批,都是正宗的铁棍山药,粉糯得很,你放心拿。”小芷笑着道谢,还不忘跟摊主砍价,不是小气,而是志愿者团队的经费有限,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买完山药,她又去了花店,买了一小束干桂花。那是老人们都喜欢的味道,上次活动的时候,李奶奶说过,她年轻的时候最喜欢桂花,每到秋天,院子里的桂花开了,她就会摘一些晒干,用来做桂花糕、泡桂花茶。小芷记在心里,这次特意买了干桂花,用来给山药糕调味。
回到学校的厨房,小林已经在等着她了。他提前把蒸笼、纱布、木槌都洗干净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妈妈用的石磨,说用石磨磨出来的山药泥更细腻。两个人分工合作,小芷负责处理山药,先把山药的表皮削掉,然后切成小块,放进蒸锅里蒸。蒸山药的时候火候很关键,火太小蒸不透,火太大又容易糊底,小芷守在灶台前,每隔几分钟就会掀开锅盖看看,用筷子戳一戳,直到山药变得一戳就烂,才关火。
蒸好的山药倒进铺着纱布的盆里,小芷和小林一人拽着纱布的一角,用力挤压,把山药泥里的水分挤出来一部分,然后再把山药泥倒在石磨上,一点点磨细。石磨转起来的时候,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小林一边推磨一边说:“学姐,你说咱们这么费劲,老人们会不会觉得太麻烦了?”小芷笑着说:“不会的,老人们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心意。你看赵爷爷,他上次吃了咱们做的南瓜饼,说想起了他老伴儿,哭得像个孩子。这些点心对咱们来说是小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念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