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在这若大一盘棋的大棋局之下,在时间岁月的不断转移,在内部和外部环境或是“悄无声息”,或是“快若惊雷”的变化之中,如果说不能与时俱进,把握调整好一个整体大趋势与大方向,那么很有可能原先不起眼的变化就会变为无形的压力,不断扩大,在民间社会乃至上层建筑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与影响。
而在这一时刻,对于执政掌政的一国之君,是依旧固守原先的先祖的祖宗之法,还是敏锐的察觉时局变化,积极调整政策策略,通过外交与多条路径与式来稳固自身,并不断调整变化相应策略,以此来保证本国人民百姓乃至国家和平安宁的同时,还能够与周边国家地区达成睦邻友好关系,如此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国之君在关键时期必须要经历和面对,同时也是在给本国民众百姓以及世间和平的一个重要考验。
对于这一问题,放眼古代与近现代世界各国君主,不同的抉择往往指向截然不同的国运走向。
回溯古代,有君主固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无视生产方式的革新与民生诉求的转变,最终在时代浪潮中被抛弃。譬如清末统治者,面对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世界变局,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固守封建专制体制,拒绝系统性变革,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让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民众饱受战乱与贫困之苦。
亦有君主敏锐嗅到时代变革的气息,以主动求变的姿态引领国家破局。如日本明治天皇,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毅然打破幕藩体制,推行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短短数十年便让日本实现近代化转型,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为国家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而近现代以来,随着民主思潮的兴起,君主的角色虽多有转变,但抉择的智慧依旧关键。有些君主顺应民意,主动放弃部分权力,推动国家向君主立宪制转型,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了政治现代化,既维护了国家稳定,也保障了民众权益;也有君主妄图紧握绝对权力,逆时代潮流而行,最终在民众的觉醒与抗争中黯然落幕,甚至让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与分裂。
这些跨越时空的案例无不印证,无论身处何种时代,执政者的抉择从来都不是个人的取舍,而是关乎国家存续、民众福祉的关键命题。唯有以敬畏之心审视时代,以务实之举回应变革,方能在历史的棋局中落子无悔,为国家谋长远,为百姓谋安宁。
与此同时,在中国,其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在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君主,就都曾面对这一抉择。彼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旧有的宗法礼制与统治秩序摇摇欲坠,而铁器牛耕的普及催生着生产关系变革,大国争霸的烽烟又让地缘格局瞬息万变——是坚守“周礼”正统以维系名分,还是顺应时局变法图强以谋生存?是依附霸主以求安稳,还是合纵连横争夺话语权?每一位君主的抉择,都直接牵动着邦国的兴衰荣辱。
然而,并非所有君主的抉择都能顺应时代浪潮,有些选择在当时或许缓解了危机,却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有些举动看似贴合时局,却因根基不稳而难以为继。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鲁国的第二十一位国君的诸侯王鲁宣公身上,我们便会发现,他所处的时代与所做的抉择,恰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困境的一个典型缩影。
鲁宣公继位之初,鲁国早已不复“周礼尽在鲁矣”的鼎盛,内有权臣专权的隐忧,外有齐、晋等大国的挤压,朝堂之上派系林立,民间对常年战乱与赋税的不满悄然滋生。作为鲁文公的庶子,他的继位本身就伴随着权力斗争的余波,根基并不算稳固。面对这样的内外困局,鲁宣公既没有选择像齐桓公、晋文公那般大刀阔斧革新图强,也没有固守“尊王攘夷”的传统旗帜,而是走上了一条“依附强国、缓和内矛盾”的折中之路。
他深知鲁国国力有限,难以在大国夹缝中独善其身,便主动向当时的霸主晋国靠拢,通过参与晋国主导的会盟、出兵助晋征战,换取鲁国在诸侯间的生存空间,试图借晋国的威势压制周边小国的觊觎与国内反对势力的声音。同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稳固自身统治,鲁宣公又推行了“初税亩”的举措——这一打破“井田制”传统的税制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按田亩数量征税,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让部分平民获得了更多土地权益,却也触动了坚守旧制的贵族阶层利益,使得朝堂内部的权力博弈愈发激烈。
鲁宣公的这些选择,看似是贴合鲁国实际的“务实之举”:依附晋国让鲁国暂时避开了大国征伐的锋芒,“初税亩”则缓解了民生压力与财政危机。但细究便会发现,他的抉择始终带着“被动应对”的色彩——既没有为鲁国构建起长远的强国根基,也未能彻底解决权臣干政的隐患,更没有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鲁国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他的统治如同在风雨飘摇的江面上稳住了一叶扁舟,却未能让这艘船拥有抵御巨浪的力量,而他推行的改革与外交策略,也在悄然改变着鲁国的政治生态,为后续三桓专权、公室衰微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