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官营窑场,一股与城内的喧嚣、府邸的精致截然不同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
脚下是压实平整的煤渣和黄土混合的道路,坚硬而略有坡度,通向场区深处。
时值冬日,寒风凛冽,但窑场区域内却明显能感到一股股升腾的热浪,那是众多窑洞熄火后依旧残留的余温与外界冷空气交汇形成的白蒙蒙水汽,在冬日的阳光下扭曲升腾,仿佛给这片区域罩上了一层薄纱。
放眼望去,一座座馒头状的砖窑如同巨兽的脊背,沿着地势有序地排列开来,远比周桐在欧阳府后院弄的那个小土窑要宏大、规整得多。
窑体由青砖砌成,坚固异常,烟道、火口、观火孔等结构清晰可见,显示着精湛的工艺。
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后特有的焦糊味、泥土的腥气以及尚未散尽的硫磺气息。
远处还有窑工在忙碌,搬运着成筐的煤石或粘土,号子声与工具的碰撞声隐约可闻。
众人随着引路的工匠,沿着主路走上一个缓坡,最终停在了一座最为高大、显然是主窑的砖窑前。
窑门紧闭,周围还散落着一些冷却用的湿沙。
负责此窑的王姓匠作首领,见到如此多的高官,尤其是大皇子亲临,紧张得额头冒汗,双手都不知该往哪里放。他声音有些发颤地汇报:
“殿……殿下,各位大人,这……这一窑便是按周大人给的方子,精心烧制的石炭,已……已然冷却了两日,按……按规矩,可以开窑查验了。
只……只是……”
他咽了口唾沫,显然对这新式烧法的成果心里没底,生怕搞砸了。
沈怀民见状,上前一步,脸上带着温和而鼓励的笑容,声音平稳有力:
“王师傅不必紧张。新法初试,成固可喜,败亦无妨,积累经验便是。孤与诸位大人前来,是为见证,亦是为你等辛劳鼓劲。尽管开窑便是。”
殿下如此宽和,王师傅心中大定,感激地连连点头,深吸一口气,转身对几名辅助的工匠一挥手:
“开窑!”
几名膀大腰圆的工匠上前,用铁钎和撬棍,小心翼翼地开始松动封门的砖石和泥浆。
随着窑门被缓缓打开,一股积蓄的、带着泥土与矿物气息的温热气流涌出,但并不呛人,也没有预想中浓烈的煤烟异味。
工匠们探身进去,用特制的长柄铁叉,小心地将里面已经冷却成型的“煤炭”一块块取了出来,放在提前铺好的草席上。
那煤炭呈不规则的块状,通体乌黑,表面带着窑火煅烧后特有的光泽,断口处能看到致密的质地。
入手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众人屏息凝神地看着。王师傅拿起一块,仔细看了看成色,又掂量了一下,原本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周桐也走上前,接过一块,在手里掂了掂,又用手指用力捏了捏,感受其硬度和结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嗯,成色乌黑发亮,结构紧密,硬度也够。
王师傅,这第一批烧出来的,比我当初自己瞎鼓捣的那一窑,品质可要好上不少!厉害!”
王师傅连忙摆手,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
“周大人您过奖了!要不是您给出了方子和关键的火候把控要点,又时常过来指点,就凭我们这些只会烧砖瓦的老粗,哪能弄出这稀罕物事?”
周桐笑了笑,将煤块放下:
“成色不错,可以先取些样品试烧一下,主要看看燃烧情况,烟大不大。
这只是初步的半成品,之后还要经过破碎,与特定比例的黄泥混合,用水搅匀,再用特制的模具压制成固定的饼状,晾干后,才是最终能长久燃烧、方便使用的‘蜂窝煤’。”
他转向围观的官员和匠人们,开始解释,
“诸位大多知晓,石炭直接燃烧,烟气猛烈,且有毒性。
经此窑中高温煅烧,可去除部分挥发物和杂质,使其燃烧时烟味大减,毒性降低,此谓‘煅烧去毒’。
而后与黄泥混合,黄泥既作粘合剂,亦能调节燃烧速度,使其耐烧,不易爆燃。
判断此煅烧煤优劣,一看色泽,需乌黑有光
二掂重量,需沉实紧密
三观断口,需质地均匀,少有空隙杂质。
如此,方为上品,后续制成煤饼,方能好用。”
众人听他讲解得清晰明了,又见这初品成色确实不错,纷纷点头,脸上都露出了欣喜和期待的神色。
周桐说完,便退到沈怀民身后。
沈怀民适时上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官员和工匠,声音清朗,带着真诚的赞赏:
“诸位,辛苦了!这段时间,诸位为了此利民之物,不辞辛劳,奔波于工部与窑场之间,反复试验,精益求精。
这一切,孤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
“今日初见成效,孤心甚慰。孤虽不比户部宽裕,但亦有些许体己积蓄,今日便在此承诺,稍后便为诸位备下薄酒与赏银,虽不算丰厚,亦是孤个人对诸位辛劳的一点心意,还望诸位莫要推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