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直接拍开他的手,头也不回:
“吃个屁!老子怕消化不良!走了!”
说完,几乎是跑着离开了欧阳府。
周桐拦不住,只能笑着目送他离开。
刚准备转身回屋,门口又传来一个声音叫住了他。
“周大人。”
周桐回头,发现是工部尚书苏勤,不由得顿住脚步,连忙拱手行礼:
“苏大人?真是稀客,今日怎么想起到寒舍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苏勤依旧是那副一丝不苟的样子,回礼后直接说明来意:
“周大人,不必客气。老夫前来,是告知你,官窑烧制的第一批蜂窝煤,已然出窑,冷却两日,性状稳定。老夫特来邀周小友一同前去查验。”
周桐闻言有些惊讶:
“这么快?我记得我自己弄那小土窑,前前后后闷烧加冷却,用了差不多七天呢。”
苏勤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解释道:
“官窑不同民间小灶。窑体宏大,火道设计精巧,匠人经验老道,火力均匀且猛烈,温控精准。
所用石炭亦是上选,杂质较少。
故而,烧制周期大大缩短,成色品质亦有保障。”
寥寥数语,便透露出皇家工匠与民间技术的巨大差距。
周桐不由得感慨技术的力量,点头道:
“原来如此。那苏大人您稍等,我这就去叫上殿下和师兄,咱们一同乘马车过去?”
苏勤摆手:
“不必劳烦殿下与欧阳先生车驾,老夫自有马车。还需去邀和侍郎一同前往。此事他亦出力甚多,想必也极愿亲眼见证这新物问世。”
他做事依旧是一板一眼,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
说完,他再次拱手,
“周大人,那我们便在城南窑厂汇合。”
看着苏勤匆匆离去的背影,周桐不由得啧啧称奇:
“这家伙,办事还真是……严谨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他转身去了书房,果然,沈怀民和欧阳羽还在里面商议着什么。
听到蜂窝煤烧制成功的消息,两人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欧阳羽沉吟道:
“若能成,确是好事。只是推广之初,品质把控至关重要。”
沈怀民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是得亲自去看一看。”
他转向周桐,语气温和,“怀瑾,这几日辛苦你了,为这蜂窝煤之事奔走。”
周桐连忙摆手:
“殿下您就别打趣我了。我那就是跟着和大人到处晃悠,露个脸,真要论辛苦,还得是苏尚书他们这些做实事的。我看苏大人都有些清减了。”
沈怀民和欧阳羽相视一笑,显然也知道他和和珅的“工作状态”。
两人起身准备出发,欧阳羽坐在轮椅上道:
“殿下,怀瑾,你们去吧。臣还需将那份‘树状图’细则再斟酌一番,便不随行了。”
沈怀民点头:
“有劳先生费心,待孤回来再与先生商议。”
周桐好奇地问了一句:
“师兄,殿下,你们还在商讨什么大计呢?”
沈怀民顺手推着他的背往外走,笑道:
“先不急,具体事宜,待我们商议完善再告知于你。”
周桐从善如流,也不多问。
他深知一个道理: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别听。听了多半就有新活儿干,不听就能继续摸鱼。
他叫上小十三随行。至于小桃?
那丫头最近日子过得太滋润,在徐巧的投喂下脸颊都圆润了些,前几日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在房里“疯狂”锻炼(主要是各种奇怪的拉伸和躲懒),此刻正和徐巧在后院晒太阳呢。
几人出了门,坐上沈怀民的马车。
这位大殿下的座驾确实如他为人一般,并不像其他皇子那般奢华张扬,外观朴素,内里舒适实用而已。
一行人乘车来到城南窑厂。
离得老远,就看见窑厂外围已是人山人海。有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有身着官服的各衙署官员,甚至还有一些衣着光鲜的世家子弟和小姐。
这景象,多半要归功于周桐与和珅这几日“走街串巷”、不遗余力的“宣传”。周桐的诗名加上和珅的运作能力,使得“大皇子研制出新式石炭,价廉物美且少烟”的消息早已在长阳传开,引发了各阶层的广泛好奇。
马车自然而然地被人群挡住去路。狄芳带着随行侍卫上前,亮出皇子仪仗的牌子,高声喝道:
“大殿下车驾在此,闲杂人等避让!”
围观人群见到皇家标识,顿时一阵骚动,纷纷敬畏地向两旁退开,让出一条通道。
马车这才得以缓缓穿过人群,驶入由官兵把守的窑厂内部区域。
狄芳再次亮明身份,守卫的官兵立刻肃然行礼。
进入窑厂,只见以和珅、苏勤为首,曹政等一众工部官员早已等候在内。
沈怀民下了马车,众人连忙躬身行礼:
“参见大殿下!”
沈怀民抬手虚扶,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仪:
“诸位不必多礼。新物初成,关乎民生,孤心系于此,特来与诸位一同查验。烦请引路。”
“殿下请!”
苏勤和和珅连忙在前引路,众人簇拥着沈怀民,朝着那刚刚开启不久、还散发着余温的窑口走去。
喜欢好好好再打压我就真造反给你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好好好再打压我就真造反给你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