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那里是苏军的一道裂缝,一个软肋。不过库里克本就是个令朱可夫也头疼的人物,这样的结局并不意外。
“所以我打算趁此良机,在芬兰战线反击,一举占领摩尔曼斯克、奥洛涅茨与彼得罗扎沃茨克,最终将北部方面军一路逼退到列宁格勒为止。”
“这样岂不太冒进?攻势刚开始就发起反击,其风险不小。”
说这话的是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他曾在历史的黑暗角落里与所谓黑色乐团扯上关系,却又在希儿的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显着的投机主义。今日他身为OHL参谋之一,便以保守稳健着称。与崇尚机动战的曼施坦因、隆美尔等“新派”将领不同,哈尔德是个重视传统教条、偏爱稳扎稳打的人。莫德尔鲁莽的反击计划自然难以让他放心。
“哈尔德将军言之有理,我的计划或许显得仓促。但若我们拖得太久,斯大林极有可能撤换库里克。”
“无论谁来接替,恐怕都比库里克更有能耐。”
换言之,反击的时机一旦错过,就彻底没有了。
“曼施坦因元帅,你怎么看?”
“我赞成。若成功,这是向苏联第二大城市、昔日首都列宁格勒挺进的绝佳机会。只要一举得手,我们便可以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给予苏联无法挽回的打击,决不能错过。”
“可问题是反击需要怎样的兵力?即便库里克不堪一击,他麾下也有百万兵力。仅靠芬兰军、瑞典、挪威与丹麦的部队,充其量能防守,难以发起反攻。况且德军空军的主力大多部署在法国前线,支援能力有限......”
“这正是我们让齐柏林伯爵号出现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目的。”
曼施坦因回应了哈尔德的质疑。
“再者,芬兰空军的战力也不容小觑,连在座的里希特霍芬总司令也对此予以肯定。”
“没错,芬兰空军人数虽少,但在我们的飞行员面前也绝不逊色。尤其是那个叫尤蒂莱宁的家伙,简直像是幸运女神的宠儿。至少在对付苏军时,我们不会轻易丧失制空权。”
里希特霍芬话音落下,目光转向汉斯,仿佛在问接下来打算如何决定。哈尔德、曼施坦因与莫德尔皆是同样的眼神。
无论如何,最终的决定权在汉斯手中。
“莫德尔司令,问你一件事。”
“请讲,总理阁下。”
“若按你的计划展开,能否确保胜利?”
莫德尔毫不犹豫,直言以命相保:“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此战必可取胜。”
这是何等充满自信的一句话,但对汉斯来说,这样的保证就足够了。
“好,我批准。”
“总理阁下,可是......”
“正如哈尔德将军认为莫德尔的反击计划过于大胆一样,苏军同样不会轻易预料到我们会在此时出手。再者,此一战若真成功,带来的利益之巨无法估量,所以我们不能放手让机会溜走。”
对汉斯而言,仅凭这一点可能性,就足以支持这项计划。前提是由莫德尔这样的名将来指挥。要是换成库里克来领军,他绝对当即否决。
“曼施坦因元帅,你与莫德尔讨论后,把更为详尽的作战计划摆到我桌上。凯特尔部长负责准备将要增派到芬兰战线的兵力。”
他们还有一些预备兵力,可拼凑出一支足以发起反击的部队。
“既然决定既定,各位行动吧。”
就像当年让拉罗克吃惊一样,让斯大林也尝尝德式的出其不意。
......
“我们将引诱库里克的军队,对其重创后,一路推进到列宁格勒。”
数日之后,回到东部战线的莫德尔召集了包括曼纳海姆在内的各同盟国将领,详细说明了由曼施坦因具体化的反攻计划。
“各位都清楚,苏军在去年冬季攻势中暴露出极度的无能。而以斯大林的性格,他绝不会容忍失败重演——这意味着,前线司令们正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莫德尔顿了顿,冷冷地一笑:“与在中部、南部战线发动凌厉攻势的苏军不同,库里克那帮人连一条卡里阿拉地峡都没能突破。”
卡里阿拉(Karjala),即卡累利阿地峡,是芬兰北部的战略要地,自古便是芬兰与俄国之间的门户。这里的沼泽与森林交错,地形复杂,在冬季更是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
“正因如此,”莫德尔挥动指挥棒,敲在桌上的地图上,“我们要给库里克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
啪!
随着指挥棒的轻响,众人的目光都落在那一处红色圆圈上,芬兰第二大城市,维普里。那座城市如今被称为维堡(Viipuri),是芬兰的心脏,也是苏军觊觎已久的门户。
“的确,如果是维普里,足以让库里克眼红心热。”
“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大胜机会。”
“呵呵,我已经能看见那家伙亲手踏入陷阱的样子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