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的声音温和,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张召话语中的浮夸部分:“张召总,感谢乐视的认可。不过,我们评估项目价值,并不仅仅是横向对比行业溢价。更重要的是基于项目本身的基本盘和未来潜力。您我都清楚,对于《美人鱼》这样的项目,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票房的直接分账上,更在于它作为顶级IP所能撬动的巨大杠杆效应。当然,这些生态价值,最终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来锚定。”
他顿了顿,目光平静地看向张召身边的财务顾问,仿佛在说:我们都懂,就别玩那些虚的了。“至于张召总提到的‘行业内最有决心的买家’……不瞒您说,在您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其他意向方。大家的决心,似乎都不小。虽然我不能透露他们的剧透报价,但我能告诉张召总的是,你们的报价,是最低的。”
这话说得含蓄,但暗示的意味极其明显——别以为就你们一家想买,也别觉得你们的报价有多突出。
张召的脸色微微变了变。他当然知道竞争对手的存在,尤其是财大气粗的阿里。王宁这话,等于直接告诉他,乐视的报价并没有竞争力。
“王总的意思是……”张召试图挽回局面,“我们的报价,还有提升的空间?”他这话问得有些艰难,因为6.5亿收购40%已经是他来之前,和贾会计反复沟通后,所能拿出的、在“展现魄力”与“控制风险”之间尽可能平衡的价位了。再高,乐视影业本身的现金流压力会非常大,甚至可能需要动用上市公司体系外的资金,操作起来会更加复杂。简单来说,需要贾会计套现更多的股份才行。
郑诗晴接过了话头,她没有直接回答张召的问题,而是再次强调了己方的立场,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张召总,我们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50%份额,打包价10亿。这是我们基于对项目最审慎、也最乐观的评估后得出的数字。这个价格,包含了我们对周星池品牌价值、春节档票房潜力、影片品质信心以及……嗯,包括近期一些额外关注度带来的隐性价值提升在内的所有考量。”她巧妙地暗示项目的价值天花板可能比传统模型预测的更高。
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随意地看向张召:“我们理解乐视生态对顶级内容的渴望,也相信贾董的远见和魄力。但是,商业合作的基础是价值对等。如果乐视无法认同这个价值,那么我们只能说非常遗憾。毕竟,”她轻轻靠回椅背,语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我们并非找不到其他认可这个价值的合作伙伴。或者,维持现状,对我们而言也并非不可接受。无非是少赚一些,但项目本身成功后所带来的价值,我们依然可以分享。”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点了乐视的“渴求”,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和“退路”,将选择权完全抛给了对方。
“三位,《美人鱼》这个项目,如果我们达成交易,我们是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电影一天没上映,市场的反馈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张召的话音在会议室里落下,他试图将话题引向电影投资固有的不确定性,以期能为乐视的报价争取一些空间,或者至少让天眼方面在态度上有所松动。他紧盯着郑诗晴和张彤彤,希望能从她们脸上看到一丝对风险的忌惮。
然而,他失望了。
郑诗晴闻言,不仅没有流露出任何担忧,反而轻轻笑了一声,那笑声里带着一种基于绝对实力的从容。她甚至没有去看张彤彤,因为答案早已刻在她们所有人的心里。
“张召总,你说的这个风险确实存在。”郑诗晴的语气平稳得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任何电影在上映前,都存在市场反馈的未知数。但是,”她话锋一转,目光清亮地看向张召,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天眼系计划退出《美人鱼》,绝不是因为不看好这个项目。恰恰相反,我们杨董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高。如果不是因为与中影、安乐之间存在一些原则性的分歧无法调和,这部电影将是我们天眼影业今年春节档毫无争议的核心重点项目,我们会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人力物力去保驾护航。”
她微微前倾身体,仿佛在分享一个确信无疑的秘密:“张召总,您在这个行业时间也不短了。我们杨董看好的电影,从他出道以来,您可曾见过他失手?他的判断,什么时候出过错?如果这个项目有问题,他甚至都不会花大价钱去投资。”
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张召的心上,他无法反驳。杨简在影视项目上的眼光,早已被无数成功案例证明,近乎神话。他选择投资或看好的项目,全都成了商业与奖项丰收的爆款,这已经是业内的共识。
“这一次,也不例外。”郑诗晴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对《美人鱼》票房冲击30亿,甚至摸高35亿充满信心。所以,您所说的风险,在我们看来,是可控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我们之所以有意向转让份额,是基于商业以外的考量,而非对项目本身价值的怀疑。因此,这个风险,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折扣,也不应该成为拉低交易价格的理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