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丰决定接受投资公司苛刻条件,为公司引入资金,金花成功解决原材料供应和内部改革问题之后,公司的状况稍有好转,但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销售部门的压力巨大,市场份额的萎缩让销售团队焦头烂额。为了打开销售局面,陆丰亲自带领销售团队深入市场调研,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寻找突破点。
“我们不能再被动挨打,必须主动出击,找到我们产品的独特卖点。”陆丰鼓励着销售团队的成员。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市场需求,那就是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定制产品。
“如果我们能推出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特殊需求的定制产品,或许能打开新的市场。”销售经理提出了这个想法。
陆丰觉得可行,立刻组织研发和生产部门开会讨论。
研发部门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但他们没有退缩。“我们会全力以赴,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研发负责人表态。
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但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不断尝试和改进。
与此同时,金花也没闲着。她积极与供应商协商,争取更优惠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她加强了与生产部门的沟通,确保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金花再三强调。
经过大家的努力,个性化定制产品终于成功推出。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并不如预期的热烈。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产品明明很有特色。”销售团队有些失落。
陆丰冷静地分析:“可能是我们的宣传推广还不够到位,消费者还不了解我们的产品优势。”
于是,他们加大了宣传推广的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广告投放,举办产品体验活动,邀请消费者亲自试用。
终于,市场开始有了积极的反馈,订单逐渐增多,公司的销售额开始缓慢上升。
但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订单的增加,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交货期开始延迟,客户的抱怨声不断。
“这可不行,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生产能力的问题。”陆丰着急地说道。
金花提出:“要不我们考虑增加生产线或者外包一部分生产?”
陆丰思考片刻:“增加生产线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外包生产质量又难以保证,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经过反复权衡,他们决定先外包一部分生产,同时加快增加生产线的筹备工作。
在解决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公司的资金又开始紧张起来。
陆丰和金花能否顺利解决资金和生产问题,让公司真正走上正轨呢?
随着公司业务的逐渐回暖,陆丰和金花却面临着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
外包生产虽然暂时缓解了生产压力,但质量问题却频频出现。客户的投诉如雪片般飞来,这让陆丰和金花感到十分头疼。
“金花,这样下去不行,我们必须尽快解决外包生产的质量问题,不然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客户信任就要毁于一旦。”陆丰焦急地说道。
金花皱着眉头回应:“我已经和外包工厂沟通过多次,但他们似乎很难达到我们的质量标准。”
陆丰思索片刻后说:“或许我们应该考虑逐步减少外包的份额,同时加快新增生产线的建设。”
然而,新增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公司的资金本就紧张。
财务经理向他们汇报:“陆总,金总,如果要新增生产线,资金缺口至少有五百万。”
陆丰和金花陷入了沉思。他们考虑过向银行贷款,但高额的利息和还款压力让他们望而却步。
“要不我们尝试引进新的股东?”金花提出了一个建议。
陆丰摇摇头:“现在公司的情况还不稳定,引进新股东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员工们的情绪开始变得低落,甚至有一些核心员工提出了离职。
“陆总,我真的太累了,想休息一段时间。”一位核心员工找到陆丰。
陆丰极力挽留:“现在是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希望你能再坚持一下。”
金花也意识到员工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得想办法给员工们一些激励和保障,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他们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并制定了合理的加班补偿制度。
同时,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陆丰和金花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他们参加了各种投资洽谈会,向潜在的投资者介绍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我们的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只要解决了当前的生产问题,未来一定能实现盈利。”陆丰充满信心地说道。
然而,投资者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只有少数几家表示有兴趣,但提出的条件都十分苛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