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查资料。
已经凌晨01:00了,我一点都不困。
以前上班时,也差不多这个时间睡。
继续因为研究这个事情,估计肯定要晚睡。
……
我查看了嘉陵江横穿三大山脉的卫星图。
那横穿三大山脉的景观,让我不得不继续寻找到底是人工,还是自然景造成的这壮观的现象的原因。
(来,让我慢慢解析,当然如果您对这些地理资料不感兴趣,后面还有我个人的经历。您可以跳过此章继续看后面的内容。)
嘉陵江是长江主要支流,也是长江上游支流。
嘉陵江的名声并不如长江,黄河般被大家熟知。
但是它的存在却贯穿了陕甘川渝四地,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重要水道。
嘉陵江的发源地是陕西省秦岭南麓的凤县代王山。
这区域地质构造活跃,以石灰岩为主的山体经过长期侵蚀,形成了密集的峡谷和地下洞穴系统。降水通过地表渗透进入这些地下溶洞和暗河,随后在地表显现为小型溪流。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分散的溪流不断汇集,最终形成规模更大的水系,经过流域内水资源的持续累积,让嘉陵江这一水系自然形成。
江水的流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不断增长,最终塑造出这条重要的长江支流。
嘉陵江流经区域总长度达1345千米,覆盖流域范围达16万平方千米。
该河流上游段以峡谷地形为主,水流湍急,年降水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点开发的水电能源基地。
中游段进入四川盆地以后,河道逐步展宽,流速减缓,形成了富饶的冲积平原。
流经合川后进入下游区域,河床宽度显着增加,地势趋于平缓,历史上曾作为重要的内河航运要道发挥重要作用。
嘉陵江从秦岭向南流动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大巴山这一天然屏障的阻挡。
通常情况下,自然河流往往会沿着山脉的走向延伸,因此从地理规律而言,嘉陵江本应选择绕过这座山脉,转而流向海拔更低的区域。
这本应该是大家想法中的流向。可与大多数河流的流向规律相反的是,嘉陵江并没有因高耸的自然屏障而改变其走向。
这就让大家想不明白。
这条河流以独特的姿态直面海拔数千米的大巴山脉,凭借其强大的侵蚀作用,硬是将山脉切开,最终塑造出陡峭的深切河谷与峡谷地貌。
这种与众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使嘉陵江在大巴山区留下了显着的地貌特征。
也让很多人有了如同标题般的疑惑。
到底是什么情况造就这奇特的景观呢?
从地质科学的角度分析,嘉陵江的形成过程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经有关单位研究表明,远在百万年前,现今的几座山脉尚未隆起之前,这条江河的基本流向便已初步确立。
看,真的我和最初的想法类似。
果然是先有河流,再有山脉。
……
地质构造的演变虽历经历史的漫长岁月,但嘉陵江的水系格局在早期阶段就已定型。
秦岭造山带在经历显着的地质构造活动后,促使了秦巴山区出现大规模的地壳抬升。
这一地质过程导致区域内河流侵蚀作用显着增强,进而形成众多深切的峡谷地貌。
据地质学研究推断,这一系列地质演变主要发生于新生代晚期的地质时期,具体时间跨度可追溯至新近纪至第四纪之间,大约在200万年前开始。
从地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嘉陵江的流向完全符合"水往低处流"的基本规律。
这一现象的形成关键在于: 河流与山脉出现的时间顺序。
在现今所见的山脉形成之前,嘉陵江就已经存在了,这使得它能够持续冲刷并最终“切割”开后来隆起的山体。
历经数万年的奔腾不息,嘉陵江见证了地壳抬升过程对山脉格局的塑造。
通过持续的切割与侵蚀作用,这条河流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流向特征。
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嘉陵江的形成与演变完全源于自然力量,是地球数百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天然杰作。
与嘉陵江的情况相似,当然还有另一条河流也被质疑为人工开凿的产物。
在重庆市奉节县境内,靠近瞿塘峡入口处,作为1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夔门,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并非天然形成的地貌。
《夔门》作为沟通四川盆地与长江三峡的关键通道,其地理特征极为显着。
此处峡谷异常狭窄,两岸峭壁陡立,整体宽度仅约百米,而最狭窄区域甚至缩减至50米左右。
江水流速极其迅猛,其地貌特征仿佛经过人工切割,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点和嘉陵江基本相同。
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着"大禹凿夔门,泄巴蜀之海,成天府之国"这一说法。
这一传说讲述了大禹通过开凿夔门,将巴蜀地区的积水排出,最终使这片土地变成了富饶的天府之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