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更何况,她自以为美好的婚姻,全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琴瑟和鸣?
哈,同床异梦、鸡飞狗跳、相互怨怼才是现实!
裴暄名嫌弃她嫁妆少,根本就没有半点儿尊重,婚后不足两月,他就接连纳了好几房妾室,曾经的方兰芯热衷于斗妾室怼婆母。
可是如今……她却有点儿羡慕起那些通买卖的妾室了。
起码那些人不需要被打入奴籍流放三千里!
越是往下想,方兰芯就越悔、越恨。
想到丈夫平日的所作所为,她终于情绪崩溃,哭闹着对身前的裴暄名又打又踢又咬,被镣铐绊倒也不肯罢休,嘴里叫骂着:“你害惨我了……”
“我当年怎么就瞎眼嫁给了你!”
裴暄名能忍她这个?
如今同是天涯沦落人,凭什么让着她?自是冷笑着怼了回去:“都是你自找的,如今倒来怪我?老子还没怪你呢!”
“若不是你当初不知廉耻的过来勾引,我已经跟你姐姐定亲了!如今不止不会被流放,还能混个驸马爷当当,贱女人,呸!下贱坯子,你和你娘一样都是心如蛇蝎的贱人!”
方兰芯听得崩溃,闹得更起劲儿了。
夫妻俩很快扭打在一起,两人不吝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对方。
他们这么闹的后果,就是都挨了一顿鞭子。
接下来的路只能负伤前行。
这一行人不会知道,他们若是侥幸能活着走到流放地,往后余生将会有干不完的活儿,开荒、种田、修建水渠……
在皇帝眼里,这种人完全就是可废物利用的资源,他听从了魏澜的建议,决定早早开发苦寒之地的辽阔黑土地,打算把那个地方打造成大燕的粮仓。
这件事对旁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
反正都是做苦力嘛,在哪儿做不是做,干什么不是干。
但对于裴家和方家人来说,无疑是最扎心的。
他们虽然没成功跟那个被封为公主的人攀上关系,余生却能亲手种植她带回大燕的各种农作物呢……怎么不算有联系呢?
……
同年,魏澜厚着脸皮跟皇帝讨了个诰命,替赵嬷嬷讨的。
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皇帝自是大方的给了。
嬷嬷不愿意住在公主府,魏澜便在京城的好地段儿,给嬷嬷买了一座雅致的宅子,还买了好些个仆人伺候,好叫嬷嬷能安享晚年。
这一番动作,惹得赵嬷嬷掉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家这辈子没成婚,身边也没个儿女承欢膝下,老了却能过上了老太君一样的安逸生活,怎么不算好人有好报?京城里可有不少百姓都羡慕她呢。
不过赵嬷嬷自觉自己还没老到需要人贴身伺候的时候。
她闲不住。
便在京郊那边儿开了个「慈幼院」,专门收养一些孤苦无依的孩子,安排人教这些孩子读书写字,将来长大了也好有个谋生的手段。
老人家的一片善举,倒是给魏澜带来了点儿启迪。
慈幼院……
她也可以办啊,甚至可以在天南海北开办,不止慈幼院,她还可以办一些女子学堂,教女子读书、教他们一些傍身的技艺,让女子的社会地位能稍微提高一些。
相信当女子有了谋生赚钱的手段,那些卖女的情况会少很多吧?
出生就被溺死的女婴也会少些吧?
这大概又能进账一笔功德。
想到就做,魏澜先跟帝后打了招呼,然后就组织人手开始海量往里投银子了,她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根本不怕挥霍,哪怕赔钱也要做。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
当大燕各地的女子学堂和慈幼院一个个开办起来。
宫里的皇帝也受了好大的触动,有好几次都在皇后面前长吁短叹:“方兰若呐,是个心怀天下的有才之人,可惜……可惜是个女子。”
“她要是个男子,朕说什么也要将她提到朝堂上,为百姓谋福祉,届时后世史书,我们君臣相宜,必定会是一番流传百世的佳话。”
皇后听得好笑,嗔怪道:“陛下,您就知足吧,她要真是个男子,您敢说自己不会猜忌疑心?”
自古,功高盖主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当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下一步——就是图穷匕见。
端看方兰若如今在民间的名望就知道了,好些百姓都说安庆公主是菩萨下凡,专为救苦救难而来,是大燕的福星,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开始给她塑像了。
人还活着呢,就开始受百姓香火了。
此等威望,若是个男子,试问有哪个皇帝能坐得安稳?
“现在这样多好,您怀着一颗包容之心,任由她放手施为,咱们大燕只会越来越强盛。”
皇帝顺着皇后的思路想了想。
不得不叹息着承认:“你说得对,确实是现在这样最好。”
……
当晋王莫名其妙死掉时,信王在被幽禁。
当苦寒之地变为大燕粮仓时,信王在被幽禁。
当慈幼院和女子学堂开遍大燕各地,源源不断的为国家培养人才之时,原信王、信王妃还在被幽禁,且他们之间的往日情深已经荡然无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