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两人也清楚,他们需要一个向大梁表忠心的机会。
而现在,林时主动将这个机会给了他们。
若他们能解决辽东粮草短缺的问题,甚至都不用寻到能让十万大军吃上多久的粮草,哪怕只是一日,林时也会真正的接纳他们。
想到此处,姜元就想起身回话,但在关键时候,被宋庐按住了肩膀。
姜元愕然侧目与宋庐对视。
宋庐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旋即起身朝林时拱手道:“大帅,末将倒是有一个粗略的想法。”
“哦?”
宋庐的话音刚起,便引得众人侧目。
林时哦了一声,面无表情的看着宋庐道:“宋将军有话不妨直言!”
迎上这么多人打量审视的目光,宋庐心里不由有些紧张。
但想到苏将军临终前的遗言,他还是硬着头皮道:“大帅,末将以为,我军完全可以将雁门关,作为大军补给粮草的中转站,以此来缓解太安城后勤压力过大的难题。”
“嗯?”
林时来了兴趣,笑道:“说下去!”
宋庐深吸口气,沉声道:“大帅,我大军出发的时候,在雁门关留下了可供二十万人月余所食之粮,如今我军粮草不济,末将觉得,可以暂时调雁门关之粮,以解我军缺粮的窘境。”
林时微微颔首,朝他扔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宋庐话说到这里,心里也有了底气,接着说道:“我军调用了雁门关的粮草,则太安城中的粮草,便只需送到雁门关作为补充,不必长途跋涉送到辽东。
此外,雁门关如今足有二十一万大军,这些大军,也可以担负起转运粮草的重任,数量不用多,只需分出一半赶赴神都洛城,将太安城,神都洛城,雁门关连成一条线,则我军补给的压力便可大大减少。”
随着宋庐话音落下,众将不由面露惊疑不定之色。
宋庐之言......
貌似,可行?
只是,诸将也不确定。
宋庐之言,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能大大减少大梁后勤的压力。
因为关中与辽东,距离实在太远了。
若能在关中通往辽东的路程上设立几个中转站,每个中转站之中的人手,只需负责将粮食运送那一段路程。
那转运粮草的速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但理论归理论,众将都是领兵之人,深知想要达成完美的理论必需要有完美的外在条件相配合,方能有一线希望。
而现在,大魏新降,中原之地到处乱象丛生。
大梁也还未理顺这么大一片新纳的领土,外部条件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再想做成这件事情,难度就不是一般的高。
旁的不说,若是将降兵分散,万一有一部份不满于大梁的统治,准备作乱。
那整条补给线立马就会断掉,而林时麾下这十万大军,也势必会沦为一支孤军。
总之,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
林时打量着众将的表情,也知晓他们心里的疑虑。
不过,他还是决定采纳宋庐的提议。
这本身就是他送给姜元和宋庐的投诚之策,他没道理不采纳。
至于诸将担忧的事情,林时倒是一点不担心。
开玩笑,大梁养势数年,可不是白养的。
这几年大梁养势,就是要告诉天下人,统一四海九州者,必为大梁。
并且,大梁一统天下和推翻前朝还不一样。
新旧两朝轮换,还有官员,有百姓心念前朝,但一统天下,则没有这样的隐忧。
因为乱世之中,不管是百姓还是他国官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思定。
所谓民心思定,便是这个意思。
百姓们不会管谁统一的天下,他们只需要天下统一,让乱世结束。
因此,如今的大魏故土,除了少数既得利益者和少数愚忠者,大多数百姓,是不会反感大梁的统治的。
只要百姓没问题,些许乌合之众,林时还不放在眼里。
他沉吟一瞬,目光移向神色颇有些惴惴不安的宋庐,淡淡道:“如此,便依宋将军所言。”
林时一锤定音,众将顿时震惊不已。
“大帅,此事只怕还需商榷啊!”
程名振站起身来,眉头皱成川字形。
其他将领没有说话,但神色间不赞同的意味也是颇为明显。
林时摆摆手,没有解释,只是对着程名振吩咐道:“程名振,你速速派出信使赶赴雁门关,勒令李晟必须保证粮道的畅通,再让他派出人手,送半个月的粮草至前线,然后找李瑷给他补。”
程名振眉头紧皱,还欲出言阻止,可看见林时坚定的神色,也知他改变不了林时的想法,只得颔首领命。
粮草的事情说完,林时话风一转,开始说起了经略辽东之事。
现如今,他们已经走到了半路,招降的诏令估摸着也早就到了辽东山海关。
若山海关的四万守军有意降梁,估摸着这几天便该有书信传来。
所以,如何经略辽东之事,林时也需要提前做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