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无妄之劫,怨憎由来
老妪说起往事,老泪纵横:
“这城本名无妄国,三十年前还是礼仪之邦。那时的国王贤明,王子仁孝,国内道观林立,百姓广修道德。我家那时也是和睦美满,丈夫勤劳,儿子孝顺,......”
老妪声音哽咽起来:
“可自从那个妖僧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
随着老妪将往事一一道来,师徒四人终于知道缘由。
无妄城,曾是一座被誉为“道德之乡”的祥和国度。
国王贤明,励精图治;
膝下三位王子,文武双全,仁孝无双。
举国上下尊奉道法,崇尚自然,敬天礼地,民风淳朴。
城中道观林立,香火鼎盛,
以国师玄明真人为首的道门弟子,不仅修身养性,更以符箓丹药护卫国土,调理风雨,深受百姓爱戴与国王信赖。
王室之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是无妄城道德典范的缩影。
然而,这片宁静的土壤,早已被佛门的目光所注视。
佛法东传,气运之争暗流涌动。
无妄城作为道法深厚的邦国,若能使其改弦更张,皈依佛门,无疑将对佛门气运是极大的提振。
这一日,一位名为“妙法”的僧侣,手持锡杖,身披袈裟,踏入了无妄城。
这和尚在王宫前显露神通,
指尖生莲,诵经疗疾,步步生辉,引得老国王召见。
妙法于殿前从容不迫,高颂西方极乐世界:
“陛下,道法自然,固然玄妙,然终需自身苦修,艰难证道。我佛慈悲,有净土法门,只需深信切愿,持诵佛号,阿弥陀佛必亲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彼处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永脱轮回,寿与佛同。”
为增强说服力,妙法施展神通,让老国王亲眼“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
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装饰,人在其中,无病无灾。
国王看到自己往生后仍享国王尊位的景象。
此景深深震撼了无忧王的心灵。
国师玄明真人当即驳斥:
“陛下!此乃镜花水月,幻术尔!道法求真,性命双修,立足于当下,贡献于家国。佛说净土,渺茫难寻,诱人以虚妄之利,使人懈怠自身修行,不敬父母,不事生产,于国于家何益?此乃舍本逐末之举!”
首次交锋,妙法凭借神通与描绘的“美好未来”略占上风,
在老国王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
妙法获准在城中传法,此后妙法开始系统地传播佛法。
妙法自知若要动摇无妄城根深蒂固的道门根基,必须从教义根本上入手。
在新落成的佛光寺前,妙法登坛说法,声如洪钟:
“世间众生,不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佛法面前皆是平等。今生苦难,皆是前世因果;今生行善,可得来世福报。”
这番话在人群中激起波澜。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喃喃道:
“原来我与那地主老爷,在佛前竟是一样的?”
旁边的小贩眼中放光:
“这么说,我今生受苦,是因为前世修行不够?只要诚心念佛,来世也能投生富贵人家?”
与之相对,玄明真人在青云观讲道:
“天地生万物,本就有别。骏马日行千里,黄牛日行数十,此乃天赋异禀,岂能强求一致?人生而有别,贵贱有差,正如五行相生相克,此乃天道自然。重要的是认清本分,以勤补拙。若黄牛自以为与骏马平等,不肯多下苦功,只会永远落后!”
然而,这番直指现实的道理,远不如“众生平等”来得动听。
越来越多的平民开始倾向佛门,毕竟谁不愿承认低人一等?
此外在修行之法,妙法宣扬:
“我佛慈悲,为众生开方便之门。不需炼丹服气,不必符箓斋醮,只需心存善念,口诵佛号,便可积累功德。居家可修,行路可修,随时随地皆可修行。虔诚者,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享极乐!”
这番话说得信众心驰神往。
一个中年工匠感叹:
“我们这些劳苦人,哪有时间日日打坐炼丹?倒是念佛简单,做工时也能念上几句。”
反观道门修行:
“欲求长生,需明阴阳之理,晓五行之变。要识药性,辨金石,炼金丹;要调呼吸,通经脉,养元神;要学符箓,懂科仪,积功德。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成。”
两相比较,百姓自然倾向简便易行的法门。
更有人私下议论:
“听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我们辛苦一辈子,也挣不来一片金叶子。若是念佛就能往生,何乐而不为?”
而在日常中,世人愚昧,容易被表象所惑,妙法更是时常显化神通:
法会上展现“天女散花”的异象,花瓣飘落处,信众如痴如醉。
这些神通让百姓更加信服:
“妙法大师果然是真佛降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