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飘落的记忆

首页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镇北王 大雪满风刀 三国:炮灰刘封逆袭之路 我娘子天下第一 明末边军一小兵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我岳父是李世民 夺宋:水浒也称王 大明:寒门辅臣 大明:开局撞柱,吓坏满朝文武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飘落的记忆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全文阅读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txt下载 -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489章 自己人

上一章书 页下一页阅读记录

第489章 自己人

处罗侯既然想交投名状。

当然不会在乎阿波的二十几万部族人口。

对于宇文衍来说。

人口就是劳动力,何况还是畜牧经验丰富的草原牧民。

他把这些人口一分为三,安置到朝廷的三个主要草场。

就算一开始有些怨气,也掀不起什么浪来了。

除了阿波可汗,部族中的其他贵族成员也全都进京定居,给予一定的封赏。

迁往三大草场的突厥人还会被分散开来,与当地的汉人混居。

东北科尔沁草原则是与汉人,库莫奚、契丹、靺鞨、室韦四族的人一同生活。

“陛下,您这招高啊!”

“臣这就给处罗侯去消息。”

长孙晟闻言钦佩不已。

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皇帝所说的民族融合。

接到处罗侯消息的那一刻,他就预感到了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以其对皇帝的了解,不可能放弃送上门的二十几万人口。

“去吧!”

“这个莫何可汗可以,加封镇北大将军,赐紫色朝服,冰玉饰品千件……”

说实话。

宇文衍也没想到这个处罗侯会做出称臣纳贡的决定。

虽说东突厥和大周和亲,商贸往来也加深了彼此的联系,两国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

东突厥大小贵族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好处。

但这可是涉及国家主权的大事,难道处罗侯一点都不在乎?

宇文衍心中有疑惑,但也没太当回事,只是让长孙晟多留个心眼。

以当下双方的实力。

若是兵戎相见,东突厥还真讨不到半点便宜。

留下阿波性命,接收二十余万突厥人内附。

是继突厥分裂,东突厥称臣纳贡后。

大周分化突厥战略的又一巨大成果。

在封建王朝数千的历史上。

单单靠武力征服,草原游牧民族势力是杀不完的。

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匈奴,到柔然,鲜卑,突厥,再到回鹘,契丹,以及后来的蒙古。

这些游牧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成了北方大草原上的霸主。

然而,草原供养牲畜,其食物转化率比起农作物来要低太多。

随着游牧势力扩大,人口增加,吃不饱肚子的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富庶的中原。

当长城内外,游牧、农耕两种文明彼此隔离,各成体系的时候。

双方之间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既然武力征服治标不治本,

那是不是可以尝试武力震慑和人文教化双管齐下呢?

毕竟。

在这个时期,草原势力的文明程度相比中原要落后很多。

他们举兵南侵,无非就是想做无本买卖,掠夺粮食、财物、女人。

至少还没有特别明确“入主中原”的政治野心。

否则的话。

历史上突厥二十万大军杀到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

刚刚发动玄武门政变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凭借搬空国库财物就让突厥主动退兵呢。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

大汉一朝,展现了我华夏恢弘气概和广阔胸怀。

幽幽神州,中央之国,四海之内皆视为宗主。

这也就是宇文衍接见番邦使臣时所说,天下诸国万民,皆为华夏子民,朕独爱之如一!

宇文衍的宗旨就是:

欢迎天下各族百姓主动成为自己人!

若有不愿者,那就用武力打成自己人!

还是不行,那你就去和阎王爷做自己人!

宇文衍就是要恩威并施,加以贸易绑定。

然后在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教化下,将草原上的大小部族变成自己人。

一劳永逸地解决农耕、游牧势力间冲突不断的难题。

而且。

万古前,他们极有可能就是炎、黄部族的分支,本来就是自己人。

长孙晟施礼告退,兴冲冲地去处理阿波可汗内附之事。

宇文衍也将一众大佬召来,开了个小朝会。

让他们制定详细章程,妥善安置好这二十余万突厥人。

大家见宇文衍的“突厥方略”又取得丰硕成果,也是乐不可支,直竖大拇指。

曾经盘踞大周北方的大患,如今已构不成威胁了。

另外。

他们也向皇帝禀报了一件事。

那就是叛乱的爨翫、爨震两兄弟,及其核心骨干成员。

经三司会审,以不服诏令,勾结外蕃势力,谋逆叛乱等罪,判处满门抄斩!

五服以内族亲,尽数沦为官奴,永不改判。

自古以来。

叛乱之人押解回京,给皇帝献俘后就要立刻斩首示众。

但在《大周律》颁布实施以后,宇文衍大力推行“以法治国”。

以律法为准绳,该杀就杀,该判的判,该罚的罚。

几年下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且,《大周律》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完善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存书签